400毫米的人文

时间:2022-10-30 03:02:30

400毫米的人文

摄影曾被称为“科技的宠儿,艺术的弃婴”,摄影创作的过程永远都被相机和镜头物理特性的局限所限制,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法则”。比如人文纪实摄影多用广角镜头,28mm、35mm,至多是50mm。400mm的长焦镜头,大都是用来远摄体育图片,自然被认为与人文无关。

体育摄影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难得的拍摄机会,熟练的操作技巧,快速、准确的瞬间捕捉能力,持续等待的耐心等等,不一而足。一个体育摄影师必须具备狙击手的品质:敏锐、精确和定力。然而除此以外,不仅表现力与美的光影,体育摄影同样展现着人在赛场内外的爱与哀愁,体育摄影师另一个重要的品质其实是“温情”。与狙击手不同,他的“致命一击”不是为了结束,而是要给某个瞬间以生命,为了留住。因此我们必须先“爱”上那个瞬间。在这个意义上,400mm长焦那一端,同样充满着人文精神。也许,恰恰只有“爱”,才能真正成就“人文”。

捕捉瞬间,抑或人生

我在拍摄中没把运动员单纯看做画面的构成要素,也不觉得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而是很真实的个人。相比那些宏大的场面和华丽的镜头,我可能更注重表达人物表情和动作所透露的内心感受。

如果把体育比赛当做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人生去拍,对于其中的戏剧性瞬间自然会比较敏感。就会发现很多戏剧化的情节。看戏的时候,大家都会抢一个好座位,对体育比赛了解多了,就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景,哪个位置可能更好地观看和表现。比如在2008年欧洲杯一场四分之一决赛中,意大利队的布冯和西班牙队的卡西利亚斯两名守门员迎面走过的那张照片拍摄于90分钟后的点球决战。这两名当今世界最好的守门员在两队互射点球期间要交替上场,于是产生这个场景。让人惊喜的是,布冯在两人擦肩时向扑出了点球的卡西利亚斯竖了一下大拇指。如果想到再拍肯定来不及。回过头来看,这个场景发生得静悄悄,没有丝毫预兆,却是那场比赛最饱满最高潮的时刻。有媒体用整版讲述两名守门员的这次相遇,标题就是《伟大的门只能留一扇》。

对瞬间的把握需要摄影师日常的积淀和努力。就自己而言,平时会有意识多看些好照片,多读些书,努力从正常普通的生活中多感悟点什么。因为那些所谓“对焦难度大、运动速度快、瞬间构图完整”的画面,连贯着看,大多正常普通,并不起眼,很难预判。当机会来时,如果没准备好,或者没觉得那是机会,稍一松懈,就浪费掉了。

连拍,但不能无脑

连拍可能是体育摄影最基本的拍摄方式。如果说连拍有所谓的“技术”的话,它也不是孤立的。就个人的感受,它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器材的了解程度,包括快门的时滞,镜头对焦的速度,甚至要考虑到镜头中选手的动作特点,对现场的形势预判等等。从学习摄影以来,我没有换过相机的品牌,对手中相机的性能还算比较了解,做记者几年,按过数万次快门,对快门的时滞和节奏,镜头对焦方式也有些潜意识的把握,可能这些都有助于对瞬间的捕捉。

拍体育时,我通常也会把相机调在高速连拍的挡位。但在实践中每次按快门基本不超过三张。习惯的养成是因为曾经有两年的时间在用尼康D2X相机,它并不是体育机,最高连拍速度只有每秒5张,有时还达不到,这样的节奏拍摄体育图片并不够用。如果第一张没有拍到很饱满的运动瞬间,后面的连拍基本都是废片。我很庆幸,因为那两年器材方面的局限,客观上自己一直在练单张拍体育的“手艺”。在德国一次拍网球公开赛期间,因为无聊做过一个实验,把相机调成单张拍摄,基本每一张照片都能拍到运动员把网球击瘪在球拍上的瞬间。

连拍技术的基础其实是单张的精准度。很难想象,军队里会让步枪打不准的士兵去操纵机枪。拍摄经验告诉自己,相机性能好坏其实不是特别重要,只要能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解到它的局限,触摸到它的极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拍起来就会更安静从容,结果也会不错。

创新,更是一种勇气

体育摄影主要用于商业或者媒体出版等用途,拍摄的目的性很明确,大家自然而然地要服从这个领域的一些规律和要求,这可能是不容易看到体育摄影风格化的一个原因。

然而近几年,许多摄影师在拍摄大型体育赛事的时候,开始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比如美国联系图片社著名摄影师大卫·博耐特,他甚至使用移轴来拍摄,拍出来的是有别于报道性的画面效果。这引出一个问题,除了报道以外,体育摄影发挥的空间有多大。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大师当然有资格实验,但更多上路之初的摄影师可能没办法做到这么潇洒,即使一些人有一些个别风格化的照片,因为名气的关系,可能也很难形成太大的影响。

说到体育摄影的创新,我觉得需要前提条件:或者真正的无知,或者真正的有知。这两种非常珍贵的状态下,通常都会很有创造力。就我奥运会负责拍摄的项目而言,柔道好像就处在无知的这一端,这是我的幸运。我对柔道项目所知甚少,根本不懂它的比赛规律,只有把场上的一切都当作在眼前发生的故事来拍。

另外,好像无论初次接触什么,理性的东西少,非理性方面的收获反而会多些,比如说幸运。奥运会柔道比赛中,很多关键性场景,我都是站在正确的位置和角度,这真的很难解释。如果说,自己的体育摄影偶有发挥,那是因为我对体育摄影的无知,以及由此带来的运气成分促成的吧。

所谓创新与否,更多时候还是一种选择。比如,世界杯足球比赛,那么重要的场合,全世界就100多位摄影师可以坐在场地里,你如果拍着“玩儿”,那得需要多大的自信、勇气和决绝呢?另外,创新也不仅仅指形式上的。同样传统的构图下,能拍出不同的意味,也算是一种创新。

体育摄影,商业纪实

体育摄影作为纪实性摄影的一种,它也要求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我们看体育摄影的时候,似乎看到的都是运动员的竞技瞬间。假设一下,如果让布列松或者罗伯特·卡帕来拍的话,体育摄影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但那肯定是属于艺术的,小众的要求。很难指望能在报纸上大规模看到这种照片,至少就目前而言是这样的。

要反映体育摄影的全貌,如果商业上没有要求,更多是个别摄影师自己的追求。比如一名摄影师拍摄了一本关于荷兰丙级足球俱乐部联赛的画册,没有看台的球场,很少的观众,没有特写,但相当精彩。马格南图片社也出过一本它的摄影师们用纪实手法拍摄的关于足球的画册。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报纸就等着头版博尔特破纪录的照片,负责拍摄的布列松老兄回来却说:“我觉得看台上一个睡着了的观众更吸引我,根本就没拍博尔特”,即使他是大师,能够获得原谅吗?

不要小看对摄影师职业化的要求,“抓住运动员的竞技瞬间”虽然显得很老土,不先锋,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事,因为无数优秀体育摄影师为建设这个标准付出了所有的才气和努力,理应获得尊重。

体育摄影是摄影领域比较专业化的一个工种。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每个人都会仰望达芬奇那样的天才,在他所处时代的局限下,简直无所不通。古代哲学家的使命也是精通一切的科学,负责解释整个宇宙。但分工,成为一个巨大机器的零件,并不必然导致个体沦落,走上某些文艺作品所描述的所谓机械化、程序化的不归路。一个人不是凭空就能拥抱整个宇宙,他必须有一个立足点。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分工,就给了他这样的一个支点。比如我所从事的新闻摄影。我一直努力在做的就是:站在摄影的高度俯看新闻摄影,站在生命的高度俯看摄影。我们不怕做小的事情,只要在做小的事情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个大的情怀。世界的一切都是相通的,在这个意义上,分工没有高低贵贱。刷马桶也能从中悟出哲学,而名不符实的“艺术家”到处都是。傅聪对傅雷家书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就是:与其做个不上不下的艺术家,还不如做个好的木匠。

相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让操作者更多把注意力放在要拍摄的内容上面,不被繁琐的操作所干扰。拍摄的内容当然拓展了,手法也新颖了。个别的照片也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创作启发。但一切技术方面的东西,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我可能不正确,也不想说服别人或者被说服,因为这是我个人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效率的提高给我们带来的也并不都是好的东西。我也对现代社会心存疑问,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和痛苦。我们不必把过去的特别理想化。我的排解方法是:一、尽量降低自己的欲望;二、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我就告诉自己:这本可能会更糟。把这种心态放到拍摄中,可能也会少些急功近利。

拍摄的理由,因为爱

在一次采访中,曾有人说我的照片中体现出国际化的摄影语言,是不是受西方先进的摄影手法的影响。我没想好摄影的手法有没有先进与后进之分。在摄影诞生之初的那些大师是最幸福的,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垠的宇宙。而现在,每个星座都有了名字。对于个人,给我最多营养的,还是最初的那些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那些技术含量更少一些的作品。至于体育摄影如何做到中西结合,我更没有能力回答。以前有老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知过时没有。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共性都是人吧。解决了如何表达“人”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曾被问到体育摄影的发展方向以及获得“荷赛”金奖对今后的创作的影响。说实话,我拍过一些体育比赛,但远远没有达到了解各项体育比赛的形式和内涵的程度,因此没有能力和资格评论体育摄影。我只是觉得,任何体育比赛,都不光是力与美的故事,也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爱的故事。摄影不像电影,不是工业体系,而是件极个体的事情,所以每名摄影师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我也一直在告诫自己,我们可以在战术上借鉴学习那些精彩的照片,但不应该在战略上把各种获奖作品当做自己拍摄的风向标。照片是摄影者体验与讲述的一种方式。在尽可能了解摄影的各种风格技巧后,坚持哪一种,要追随的,应该是自己的内心。

因为特写镜头是比较传统的体育拍摄方式,我更多的体育照片都是侧重于特写,使用400mm长焦镜头。说实话,第一次拍足球,自己可能拍得反而比较“马格南”,按纪实的手法去拍,因为当时无知,不知道体育摄影的常规职业要求是什么。无论什么题材的摄影,人都会是我拍摄的唯一主题。

至于看到什么,在于我们想到了什么。所以我把温情,放在摄影师应具备品质的首位。是我们的情怀,决定了我们的想法和眼光。

上一篇:别把脖子酸痛不当回事 下一篇:中老年人应警惕突然变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