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新高解谜

时间:2022-10-30 02:38:45

8844.43米!与1975年公布的8848.13米相比,珠峰的高度减少了3.7米。

这次测量结果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于测深技术的改进,得出了峰顶岩石面的精确高程。这3.7米数据上的差距事实上来源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雪厚度测量数据的差异,大约2.6米。1975年的时候,由于技术原因,在测雪深时没达到真正的岩面。当时的数据是登顶队员潘多用标杆插入雪地,插不动了就认为是到达了岩面,这个数字是0.92米。但事实上,这仅仅是上层积雪的大概厚度。此次对珠峰峰顶的冰雪进行了雷达扫描探测,发现岩石上方是由密度不同的三层物质组成:最上面是积雪层,厚度大约1米;其下方是冰层,厚度大约1.5米;再下面一层密度比岩石小,但比冰层大,推断是冰和碎石的混合层,厚度大约1米。这三层加起来就是3.5米。

第二部分是此次计算出的珠峰峰顶大地水准面的起算面,与1975年相比,提升了大约0.7―0.8米,意味着珠峰又“低了0.7―0.8米”。在测量学中,高程起算面是该地大地水准面。我国是从黄海平均海平面一直延伸到珠峰下。大地水准面的计算涉及到重力场,十分复杂。今年利用了国际上最新的卫星技术资料,使用了多个数字地理模型,参考了国内外详细的地形和地理资料,取得了较为准确的大地水准面起算面。

第三部分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差异,大约0.3―0.4米。这些因素可能是误差,也可能是地壳运动或者全球变暖,等等。

此次测量应用了世界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手段,实现了五方面的创新:

第一个创新,是第一次大规模采用了先进的GPS卫星大地测量技术,获得了高精度的基础数据;第二个创新,是在峰顶交会测量中进行了激光测距,这是1975年测量中没有做到的,大大提高了精度;第三个创新,是对峰顶冰雪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雷达探测,首次获得比较准确的冰雪层的厚度数据,误差控制在0.1米;第四个创新,是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力测量,测量点超过600个,重力场计算过程中还使用了大量国际上最新的卫星、地形和地理资料;第五个创新,是在珠峰大本营施放了探空气球,对珠峰高程数据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气象修正。

在历史上,关于珠峰高度的争论从未停止。事实上,人类对珠峰的认识就是从测量其高度开始的,珠峰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测绘史。

与1999年美国科学家组织的那次测量相比,这次测量规模更大、更加严谨、更加科学。1999年那次测量只进行了GPS测量,这次测量总结了历史经验,将经典大地测量与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相结合,两者的数据对照,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最终数据;其次,那次测量的GPS测量点包括峰顶只有3个,而此次总数近70个,峰顶交会GPS测量点有8个;第三,那次峰顶GPS仪器收集的数据中断过多次,此次把GPS天线架设在觇标顶部,信号没有中断,数据十分理想;第四,那次GPS的采样间隔是30秒1次,而这一次提高到每秒1次,数据量大幅提升。以在峰顶采样35分钟计算,此次获得2100个数据,而那一次是70个;第五,那次并没有对峰顶冰雪厚度进行测量,而这次则进行了成功测量……

只要了解我们的测量方案、测量和计算过程,国际上将会逐渐接受这个数据。

根据测绘法,我国的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公开出版的地图、教材及社会公众活动中都要采用新高程数据。

(冉奎摘自2005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上一篇:我的生命已近黄昏 下一篇:酒联棋联联联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