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贺岁档:让浮躁飞

时间:2022-10-30 02:27:31

中国电影贺岁档:让浮躁飞

近期,《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两部电影一周共创造超过4亿人民币的票房。创下近年来周票房新高。它们的单日票房都超越了《阿凡达》创下的单日票房的纪录。2011年中国电影贺岁档大幕正式拉开,将有近50部影片会在这一档期上映,贺岁档显得热闹非凡。但中国电影的种种浮躁在今年的贺岁档显得格外突出:为赌票房,国产电影扎堆贺岁档,浪费严重;用所谓明星阵容撑场面,几张老脸惹人烦;经典影片“扎堆”翻拍,创新力量饱受压抑……

从1997年底第一部由内地电影人独立摄制的贺岁概念影片《甲方乙方》问世,贺岁片已伴着中国老百姓走过了14年。有行业专家认为,看贺岁片已经成为了大多百姓过春节的心理定式,如过春节必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而商业社会的金钱万能指向,现代生活的精神压力,加剧了个体内心的茫然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逃避到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与温暖。而轻松愉快的贺岁电影,恰好能填充这精神上的这一空白。

与2010年电影贺岁档由进口片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形不同,2011年贺岁档国产电影担当了绝对的主角。为争夺贺岁档这块肥肉,各电影各尽其能,但不难发现各个影片的一个共同卖点――所谓明星阵容。于是,2011年贺岁档也就出现了三个葛优、两个刘德华、两个黄晓明、两个范冰冰、两个姚晨的演员“被过度消费”的怪现象。一位电视制作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影视圈浮躁成风、拣现成的用,谁也不愿意或者说不敢使用新人,这暴露了中国导演的不自信与中国商业电影成功法则背后的病态。因此。即使对葛优本人来说,成为“贺岁帝”也未必完全是一件好事。

纵观贺岁片发展历程,其成功经验大致有三:一是全明星阵容;二是喜剧大联盟;三是宣传炒作一家亲。蜂拥而来的贺岁片,追求的往往是票房的成功,而非艺术的升华。一名导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当贺岁片成为一种常规,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它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程式化、保守和平庸、诗性沦丧、个性泯灭,艺术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2011年春节期间,《新食神》、《72家租客2》、《全球热恋》、《我爱香港》等8部港产影片将会接连上映,其中7部电影全部都是续集或改编剧,香港老牌电影“堆积”也是这些电影的共同特色。因此,对于“翻拍”、续集,批评声音一直很多,有人认为这是“创新无力”的表现、也有人戏谑这是同一题材“被蒸过了,再用水煮,最后拿去‘红烧’。”经典影片的“翻拍热”和贺岁片的热销一定程度上说,可称之为“奇迹”。不过,这种奇迹很可能是流俗的奇迹,而不是艺术的奇迹。因为,外在的热闹无法代替内在的审美感动。

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郭志坚说《让子弹飞》脏话连篇。“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他折磨得只能提前离席。郭志坚认为,为了赢得票房,有些电影是不是也抛弃了电影制作人的社会责任?尤其是青少年看了这些“拳头加枕头”的画面之后,是否会给他们正在成长的身心注入一股非理性的冲动?票房重要,责任更重要!影片取胜的关键在于影片的实力本身。那些能在市场中真正站得住脚的影片大多具有这样的特征:基本的好影片元素;还有一定的市场操作可能性。

台湾金马奖金马执委会主席侯孝贤说:“电影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做梦。好电影能让观众趋之若鹜,顺便赚到钱大家当然高兴,但如果只为赚钱才去拍电影,那么有更多事情比拍电影赚钱要快。”也许“急功近利”成了大陆的贺岁片的关键词。电影文化的植根和电影教育的普及。其实远比我们着急拍几部大片,追求一个高票房数字更重要。有电影更应该有文化,观众在贺岁片的热潮中也应有自身的法眼与慧心,才能在纷繁浮躁的影片中得到真正的领悟。

上一篇:无限蔓延的“城市病” 下一篇:柯尊平要求扎实做好老干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