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中老年妇女的城市适应分析与干预

时间:2022-10-30 02:21:33

随迁中老年妇女的城市适应分析与干预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出的打工群体中随迁老人现象增加,随迁的人群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并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文章拟采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无锡市的随迁贵州少数民族中老年妇女提供帮助,其目的是改善该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经济地位,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并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随迁中老年妇女;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

1 背景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承载着亿万人发家致富的梦想,源源不断的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并努力在城市站稳脚跟。城市的确比农村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岗位,以及更加齐全的社会服务网络,这些可喜的条件对农村的年轻人来说是巨大的吸引力。年轻的农民工一代长期在城市打工,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城市成家立业,于是农村的老一辈出于照顾的需要也跟随他们来到城市。无锡位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对很多的打工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吸引着众多的打工子弟在无锡发展落户,其中包括贵州少数民族打工群体。

随迁的贵州少数民族中老年妇女(以下简称“随迁妇女”)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主要承担的是照顾孙辈以及料理家务的任务,是家庭的补充角色。贵州少数民族喜聚居,经过调查发现,他们主要生活在以下地区:滨湖区旺庄街道,南长区广益街道等,[1]其共性是无锡的中低社区。外来的贵州少数民族打工群体基本上过着一般的生活,主要在中小企业从事流水线等体力劳动型工作,其特点是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工资水平低。随迁的老辈在增加家庭有限的支出的同时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对于随迁的老辈而言,地理空间的转移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带来诸多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适应新环境是他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2]随迁的老辈的特点:一是刚来到城市,对城市生活不适应表现出焦虑、烦躁等;二是生活单调乏味,除了接送孙辈料理家务还有很多的空余时间无所事事;三是聚居区社会风气不好,赌博等活动随处可见;四是语言不通,感觉自己与外界隔绝产生孤寂绝望的心情;五是家庭经济紧张,自身身体条件好,渴望挣钱贴补家用。针对无锡市随迁贵州中老年妇女的现状,作为社会工作者希望借助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以及整合周边资源,为随迁妇女提供适当的帮助。

查阅资料得出关于随迁老人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老人迁移的原因、群体特征及其迁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而且仅是对随迁老人随迁后的历程进行的描述。[3]以往的文献主要探讨关于影响随迁老人社会融入或适应的因素,其中包括政策因素、家庭因素、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但是对随迁老人的心理世界和经济需求的了解知之甚少,本文通过对无锡市随迁中老年妇女的分析,发掘其背后的真正需求,从根本上帮助她们适应城市生活。

2 理论依据

活动理论,其主要指的是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容易适应社会。让老年人保持较多的活动,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4]因此,应该尽可能给随迁妇女创造条件让她们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劳动者。随迁妇女身体状态良好,有很大的干劲,并且自身有强烈的进入社会的愿望。但考虑到她们只能说家乡话、接送孩子、料理家务等客观因素,工作时间比较受限,因此不适合进入正规的工厂上班。结合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的文化传统――刺绣,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渠道。

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2]随迁妇女就是如此,他们没有额外的收入,只能依靠子辈的经济支持,在家的地位大不如前。社会地位的下降带来的是中老年妇女沉重的心理负担,间接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矛盾增多。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5]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的影响下,男人比女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贵州妇女并不是没有能力外出挣钱,而是传统思想和家庭角色的束缚,因此,改变妇女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及提高自我实现能力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3 干预措施

通过随机访谈的方式,对随迁妇女的情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她们身上主要出现这样的难题:心情低落,与家庭关系紧张,有一定的心理问题;生活拮据,需要更多的经济收入。因此,相应地提出以下干预措施:

3.1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情感支持主要有提供咨询、讨论个人问题等;实际支持主要指通过实物或服务提供物质的、确定的支持。[6]寻找具有相同特点的本社区的贵州中老年妇女,成立一个帮扶小组。由社会工作者主持,确定时间,召集大家开展小组工作。小组工作的优点在于找到同性质组员,有助于抒绪、排遣苦闷;社工集中指导,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出疑难问题集中解决,集思广益。小组工作提供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对妇女的心理起到调节改善的作用。与此同时,社工作为资源的连接者,一方面,引起社区对外来贫困家庭的重视,向有关部门倡言建议,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另一方面,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对外来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认识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改变聚居区的旧习,营造温暖友爱的氛围。

3.2 合理安排空余时间

随迁妇女心灵手巧,她们始终传承着经典的刺绣技艺,相比当代的快时尚消费,传统手工艺显得尤其珍贵。着眼于这一巨大优势,鼓励赋闲的妇女加入刺绣的队伍。社工首先对妇女人数及刺绣的基本情况作基本了解,再采用以下方式:与工厂对接,按件计钱,多劳多得。考虑到妇女不方便到工厂上班,就近在聚居区寻找合适的场地提供原材料。社工帮助妇女与工厂联系,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工资及时进账。妇女在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的基础上,在工作场地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3.3 丰富日常生活

随迁妇女与无锡本地的联系较少,生活形式单一,为了提高她们的生活满意度,社工建议开展相应的精神文化活动。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但是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他们总是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来放弃这样的消遣。“社区好声音”以寻找社区最美声音为起点,鼓励聚居区的男女老少积极参加活动,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定期举行电影欣赏以及广场舞健身活动,满足外来打工人员的精神需求,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积极促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进聚居区。社工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平台的力量,开展各类生活讲座,增加妇女的生活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还有对刺绣的技艺进行宣传和发扬,刺绣对很多人尤其是城市妇女有很大的吸引力,开展“我要学刺绣”活动,提供与外界人员接触的机会,促进聚居区妇女与无锡本地妇女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百度网页

[2]李倩.代际关系与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的质性研究[A].华东理工大学,2014

[3]张惠.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个体影响因素研究――一个生命历程的分析视角.华东理工大学,2015

[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6]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银行之家”过新年 下一篇:智能人机交互产品的服务设计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