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体验式”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30 01:42:40

小学《品德与生活》“体验式”教学初探

“体验式”课堂教学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积极情感的魅力,在情感体验中反思,逐步形成以内化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且在课堂中,也让教师真正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关怀、公正的社会性体验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有效地完成《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德育任务。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如何开展“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呢?

一 、凸现主体 回归儿童生活

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让儿童从自已的世界出发,用自已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已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已的方式研究社会,是品德课的核心理念。

1、 联系真实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同样如此。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经验。

在教学《秋游回味》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外去野外收集一些树叶和种子,再把收集到的树叶、种子按表格中的要求加以整理。上课时,我安排了“树叶、种子博览会”、“秋色大比拼”、“秋游小盘点”这三个活动。整堂课,我努力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学习。特别是在“秋色大比拼”中,我就启发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树叶、种子,我们可以用它们做些什么呢?很多孩子就进行了创作拼贴画。在“秋游小盘点”中,我让学生整理这次秋游活动中所有的物品:除了我们的作品和剩下的树叶、种子,还有些什么?学生总结出了“按照够自己吃喝的标准带东西就行了,这样就不会浪费”。整堂课下来,较好地完成了《秋游回味》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理念。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注意节俭、不铺张浪费的良好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学会生活”。

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的接受都非常自然。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

2、体验真实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上课之前,我感到我们班的学生(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的,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还会觉得好笑。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三次体验活动,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活动接轨,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我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数学书,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又让学生体验肢残人拉拉链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特别无助,他们尝试用嘴巴咬,却怎么也咬不到,急得汗都出来了。体会哑语时,由于学生平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也很少有和聋哑人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尝试表演交流时,同伴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猜,打手势的学生急得直跺脚,恨不得大声地说出来。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道德品质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

真实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引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儿童道德生命成长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目标。

二、结合实际 提升生活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了我们:人在活动中生成,在不断的活动中获得了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历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不断解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自身期望之间的矛盾,逐步形成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

1、捕捉真实的生活体验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人物、事件或事实。为了让孩子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之前,我启发学生在家中观察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在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小细节中,都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找到了妈妈温暖的爱;在丰盛的餐桌旁,找到了爸爸无私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妈妈真挚的爱;在家中的相册里,找到了爸爸深沉的爱……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拥抱都凝聚着父母的爱时,才真实的感受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课前如果孩子们有了这些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入情入境,我们的教学又怎能不扣人心弦呢?

2、尊重多元的真实感受

斯普朗革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们能袒露自己的内心,敞开独特的心灵,展示真实的自我。

教学《过新年》一课时,在教学中, 由于我注意调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巧妙地设计了“你是怎样过春节”这一问题,为儿童搭建了一个各抒已见、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大胆创新的舞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孩子们个个都有话可说,大家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畅谈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家乡过年的传统风俗,感受家家团圆、户户欢乐、人人快乐的“年味”。同时,孩子们还坦言自已如何使用长辈给的“压岁钱”,诞生了“环保鞭炮”、“插电源鞭炮”、“不要压岁钱,请赠压岁言”等一个个“金点子”,使课堂的学习活动不断掀起高潮,始终充满童真、童趣、童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而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受。体验是维系品德与生活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上一篇:也谈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下一篇:如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