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克拉肖诗歌中的圣经意象

时间:2022-10-30 12:41:48

理查德·克拉肖诗歌中的圣经意象

内容摘要: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天主教徒理查德・克拉肖创作了大量玄学诗歌,尤以宗教诗歌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灵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以描绘《圣经》中人物意象为主。本文将以诗歌“On the Wounds of Our Crucified Lord”为例,剖析其中的圣经意象以及宗教背景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理查德・克拉肖 玄学派诗歌 圣经意象

一、作者介绍

理查德・克拉肖于161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反天主教思想浓厚的清教徒家庭。他有着极其虔诚的且严肃的宗教态度,这就为其日后放弃清教而皈依天主教埋下了伏笔。随着英国内战爆发,克拉肖被迫离开剑桥大学逃亡法国,正是在法国流亡的这段时间,他逐渐向其父生前曾极力反对和批判的天主教靠拢。当其在巴黎遭遇资金短缺,生活陷入困窘时,在朋友考利的引荐下供职于法国宫廷。其后又在法国王后的举荐下,来到罗马成为罗马天主教的红衣主教,最终正式成为天主教的忠实信徒。克拉肖的诗歌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早期的铭辞,世俗诗歌和宗教诗歌。克拉肖的宗教诗主要收录在《圣殿的台阶》,诗歌集的名称来自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圣殿》。他的诗歌富有神秘的色彩,充满音韵美。

二、玄学派诗歌与宗教的联系

玄学派诗歌有三大主题:及时行乐主题、爱情主题和宗教主题,是对生活经验的理性思索。克拉肖自身就是教士,特殊的身世汇聚了玄学派诗人以宗教为主的诗歌题材。就《圣经》中的宗教题材和玄学派诗的关系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表述《圣经》宗教内容的诗歌。此类诗歌情节完整,诗中多关于耶稣诞生、受难、复活的故事,用以祷告时表达对上帝的赞美。第二类是尊崇《圣经》宗教内容的诗歌,这类诗歌主要还是抒发对上帝的赞美、信仰,但诗人自己也发挥一些理性的见解。第三类则是不限于《圣经》内容的诗歌。诗歌只是蕴含某些宗教思想,其内容与宗教可无直接关系。玄学派诗人积极探索寻找新的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通过非宗教形象来表达他们的宗教思想,并渴望在追逐神圣之爱的进程中得到救赎。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理查德・克拉肖,就是这样一个宗教抒情诗人。

三、本诗的圣经意象解读

首先是第一诗节的分析:“O these wakeful wounds of Thine!/ Are they mouths? Or are they eyes?”(哦,主啊,你身上持续剧痛的伤口,它们是嘴亦或是眼吗)?“Be they mouth, or be they eyne, Each bleeding part some one supplies”(是的,它们是嘴,是眼,你的每一个伤口都是嘴亦或是眼)。此节第一句中的“wakeful”暗指耶稣基督的伤口不会停止流血,将耶稣基督的伤口比作眼睛的比喻深入人心。在第一节中,诗人主要将耶稣基督的伤口比喻成嘴巴和眼睛,这是指人们如何选择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好或坏的东西,人们也可以选择用他们的嘴来说善意或仇恨的话。将耶稣的伤口比喻成眼睛,就好比他一直在用双眼紧盯世人,警醒世人不要忘记他是为了赎清世人的罪孽而献身的;将耶稣的伤口比喻成嘴巴,就像他一直在向世人诉说他的苦痛,在为世人向上帝祈祷。

第二诗节的分析:“Lo! a mouth, whose full-bloomed lips/ At too dear a rate are roses”(看啊!那个张大双唇的嘴,像极了血红的玫瑰)。“Lo! a bloodshot eye! that weeps/ And many a cruel tear discloses”(看啊!那布满血丝的眼!流淌着无数心痛的泪水)。在此节中,诗人把基督的伤口比作玫瑰般绽放的双唇,以便突出血水的浓重,后又把从基督身上流下的血比作眼泪。可见诗人在提醒世人基督在用他的鲜血偿还我们犯下的罪行,在为我们赎罪。

第三诗节的分析:“O thou that on this foot hast laid/ Many a kiss and many a tear”,(哦,主啊,在你的脚上留下了人们太多的吻、太多的泪),“Now thou shalt have all repaid/ Whatsoe’er thy charges were”(现在,敌人对你所有的阴谋指控都将得到偿还)。此节诗人指出耶稣基督已经为本不是他所犯下的罪行付出了代价,这就意味着他被钉在十字架上,为的是能我们的罪恶得到赦免,并成就了他在天国的永生。

第四诗节的分析:“This foot hath got a mouth and lips/ To pay the sweet sum of thy kisses”;(因人们亲吻你的脚来报答你那令人欢欣鼓舞的祝福);“To pay thy tears, an eye that weeps/ Instead of tears such gems as this is”(来报答你为世人流下的宝石般珍贵的鲜血)。此节提到人们亲吻基督的双脚,其实亲吻在基督教中是有深刻的宗教意义的,例如最典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犹大之吻”。《犹大之吻》是十三世纪后期佛罗伦萨大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我亲吻谁,谁就是耶稣。”那么犹大为什么一定要用“吻”这个暗号来出卖耶稣呢?《圣经》中关于“吻”的使用有如下几种场合:道别、分手、高兴、祝福、和好、临终,它的象征意义是:顺服神、相亲相爱以及向邪恶屈服。相见亲吻本是高兴与祝福的表示,在这里,犹大使用了这个美好的行动来出卖自己的老师,真是极富有意味。到1528年为止,神圣之吻仍是天主教弥撒中的一部分,在13世纪,天主教会以接吻礼取而代之。在现代基督教仪式中,神圣之吻一般都不怎么出现,但一些基督教徒却会亲吻一些宗教象征物,包括罗马教皇的戒指。本诗中多次提到“亲吻”一词,第三节中的“kiss”即表达了信徒与耶稣做临终道别,又是信徒向耶稣忏悔的表现。第四节中的“kiss”则是耶稣为众信徒赐福、传递上帝之爱的方式。说完众人的亲吻,还应更详细的解释一下“基督的眼泪”:一次,耶稣错过了救治病人的时间而导致了病人的死亡,便问周围的人,“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而后“耶稣哭了”。“耶稣哭了”这几个字反映了神对他子民在苦难中深切的同情。耶稣的眼泪,表明他愿意为别人分担痛苦与忧伤,这是爱心的眼泪。因他目睹人间疾病、痛苦与死亡时,也难免悲叹,甚至伤感泪下。他也曾为耶路撒冷城面临被毁的命运而哀哭。

第五诗节的分析:“The difference only this appears/ (Nor can the change offend)”,(不同仅仅向世人彰显了一点:改变并不能冒犯),“The debt is paid in ruby-tears/ Which thou in pearls didst lend”(主啊,你那甘心奉献的、红宝石般鲜红的泪水已洗清了世人的罪孽)。此节第三句中的“ruby-tears”象征着基督的血,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流出宝贵的鲜血。而第四句的“lend” 则显示了耶稣基督如何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放弃了他的生命。本诗中多次提及“gem, ruby, pearl”,这些石头以他们的审美价值而闻名。基督受难的审美价值在于他为了世人的福祉而牺牲自身的意义。正如Richard Rambuss恰到好处地指出,克拉肖的感性意象,华丽的辞藻表达的正是诗人“一种强烈的情感上的虔诚。”

四、诗人创作背景探究

理查德・克拉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如此生动的宗教诗歌,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学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其父威廉・克拉肖是当地有名的传教士,并藏有大量的宗教书籍,年幼的他在其父熏陶下便产生了对宗教极大的热爱。其后他加入了一个私人的宗教社团,每日定时祷告、唱赞美诗等,以虔诚地表达对圣父、圣母和圣子的膜拜。克拉肖终身未婚,过着正统的天主教教义支配下侍奉上帝的教堂牧师的生活。因此,在克拉肖的诗作中,“赞美上帝,书写基督”是其永恒的主题。正如凯斯琳・李所说:“克拉肖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多来自于宗教书籍而非自然景物或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克拉肖生活的时期,英国文坛宗教诗歌大繁s,邓恩等创作了不少的宗教诗歌,也为克拉肖写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理查德・克拉肖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献身于宗教诗歌创作,献身于天主教信仰。

五、结语

本诗中,克拉肖将耶稣基督的伤口比作嘴、比作眼睛,将他流下的鲜血比作眼泪,比作无价的宝石,凸显了基督博爱无私的牺牲精神,以及他神圣的地位。将无形的意象化作有形的意象,让人们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耶稣受难的壮烈景象,让人们坚定对基督,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并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行,最终通过赎罪得到永生。克拉肖不仅是上帝忠实的信徒,更是把《圣经》这部构成西方文明之源的伟大典籍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幻化成一首首不朽的伟大诗篇。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上一篇:从魏则西事件看《侵权责任法》关于网络服务提... 下一篇:二外俄语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