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楼里住番客

时间:2022-10-29 11:50:13

骑楼是闽南重要的建筑文化。这一典型的近代商住建筑据信由华侨自南洋引进。骑楼不仅闽南有、台湾有,也见于两广、海南等南方地区的城市。广州人尤以之为城市符号,特色建筑。毕竟早年“过番”的,以闽粤移民最多。

闽粤与海上而来的西方文明接触较早。但在给西方事物“冠姓”一事上,闽南人有自己的一套:国人崇“洋”,闽南人爱“番”。体现在建筑领域,“番仔楼”是其代表。

番仔楼就是洋楼。洋楼当然也不止闽南有。曾有过租界的,在近代史上留过名的城市,都有。骑楼也是洋楼一种,不过闽南人把商住的骑楼按印尼语音义结合,译为“五脚基”“五脚架”,而用“番仔楼”特指华侨自住的中西合璧式的民居。

因为是华侨自住,番仔楼也就与上海平民的石库门建筑不同,甚至也与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穿西装戴斗笠”的学校建筑有异。衣锦还乡的华侨大都事业有成,除了修路造桥回馈乡里,“起大厝”光耀门楣也是他们的人生大事之一。

“输人不输阵”的心理,曾造就了“皇宫起”的闽南大厝。富裕的华侨在这一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融汇西方建筑风格设计构思的“番仔楼”,因而也就与国内其他“中西合璧式”建筑区别开来。

在等级森严、讲究服制礼仪的古代中国,仿皇宫规制兴建的闽南大厝按律本属“逾制”。奈何天高皇帝远,倚仗兴盛的海上贸易,雄厚财力的闽南土豪争相平地“起皇宫”。到了近代,华侨回乡“炫富”有了更多选择。仿皇宫已“烂大街”,为了“不输阵”,他们不远千里,从海外带来水泥、花砖、花玻璃等最新建筑材料,建起了有着科林多式圆形廊柱、绿釉面瓶式栏杆和百叶窗,同时又保留龙脊凤檐、郡望门匾的“番仔楼”。

番仔楼不独“万国租界”鼓浪屿集中可见,在闽南乡间也零星点缀。闽南是侨乡,几乎村村都有人“过番”打拼。走在闽南乡间,在传统的闽南大厝或是稍差一些的土厝、朴素实用的石厝中见到一两栋独具特色的番仔楼,你便可以想见,厝主十之八九,会是一位“番客”。

早年为生活所迫出洋打拼,事业有成后再踏上故土,却已然是“客”。与“胡夷”并称的“番”,再加上一个与“主”相对的“客”,在近代以来物质匮乏的闽南乡间,反成“文明士绅”的近义词。“番客来了!”沟通中西的“番客”返乡时总是衣着光鲜,风度翩翩,带来最新奇的海外事物,反哺乡土。

“番客”自身和他们带来的姓“番”的事物,是闽南与海外交通、贸易的见证。他们影响的不只是闽南方言和闽南建筑,也给闽南乃至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化。只是逝者如斯,从小吃番薯长大的闽南人已经很少意识到,番薯姓“番”,非本土产物。它原产美洲,由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而将它辗转带回国内种植推广的,正是一名“吕宋客”。

更少人知道,同样原产美洲的玉米,在闽南曾叫“番麦”。随着中国更加融入世界,“番仔楼”和“番客”,似乎也将在我们的时代记忆中,渐行渐远。

上一篇:“特立独行”的海丝之城 下一篇: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 完善大学文化育人平台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