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29 11:32:46

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分类是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点的事物组成为一种或一类,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之一,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分类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数学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分析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规律,提高教师对幼儿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

关键词:分类;标准;能力

一、幼儿分类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并呈现出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3岁以下的幼儿基本上不能分类。他们经常将性质上毫无联系的事物的图片任意匹配,即使将两个以上相关的物体归放在一起,也不能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

3~4岁幼儿发展初步的分类能力,他们主要依据物体的感知特点和具体情境来分类,能描述简单的分类理由。在感知特征方面,他们会把皮球、苹果放在一起,因为“都是圆的”,他们也会把梨、气球放在一起,因为都是“黄色的”,他们会将玩具、公交车放在一起,因为要坐公交车去买玩具。

5岁半以后,幼儿的分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分类标准开始从外部特征转向内部特征,如,功能、概念等。在功能方面,幼儿会将桌、椅归为一类,它们是写字用的;将铅笔和橡皮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是学习用的。在概念方面,幼儿能以玩具、学习用品、交通工具等抽象的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二、幼儿分类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训练幼儿分类能力的方法

训练分类能力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引导,又可在游戏中学习或设计训练题目进行专门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进行适时引导来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例如,在玩完后,引导幼儿按玩具的种类把玩具整理好。又如,在玩水果或蔬菜超市时,引导幼儿把水果和蔬菜分类摆放在货架上。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归类摆放。

(二)训练幼儿分类能力的一些具体措施

给物体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外形特征,或者不同物体之间的类别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等等进行分类。

1.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教幼儿按物体的形状分类,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在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并应根据年龄提供不同的材料。小班,可以提供形状不同而颜色相同的物体进行分类;中、大班,可以提供形状相同且颜色不同的物体,让他们能排除物体大小、颜色的干扰,按形状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幼儿可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分类。教师在指导分类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分类材料。如,可为小班幼儿提供差异明显,易辨别的物体,数量要少一些;为中、大班幼儿提供的分类材料不仅数量要逐渐增加,且外部特征的差异应逐渐缩小,以增加分类难度。此方法不仅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还渗透了物体量的比较。

3.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随着幼儿分类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提高分类的要求,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例如,给幼儿提供的材料要兼顾两种分类因素,既要依据颜色又要依据形状,既要依据大小又要依据形状等等。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分类能力逐渐提高,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其提供并创造有益于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适时适度地为幼儿提供一些分类材料,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忠,方富熹.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研究综述[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00.

[2]方富熹,方格,郗慧媛.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再探[J].心理科学,1991(1).

注:本文作者系鲁东大学在职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郑淑杰

上一篇:“咖啡好了”打出企业文化品牌 下一篇:浅析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