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9 11:16:03

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包括降颅压、维持水电平衡、舒张血管、降血脂、降血压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心通胶囊(每粒装0.4 g,国药准字Z20025001)4粒/次,3次/d,连用需要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药物30 mg,1次/d;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相对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心通;依达拉奉;脑梗死;疗效分析

脑梗死是当今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之一,该类疾病主要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 [1]。根据近些年的研究表示,脑梗死患者产生血管血流的高凝状态、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产生大量自由基因素致脑细胞进入死亡的状态。要清除自由基因素对脑组织的影响,对细胞产生保护作用[2],通常采用的是依达拉奉药物,此药物是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在治疗脑梗死疾病时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3]。临床发现,单纯的清除自由基疗法,治疗效果有限,要想更好的治疗脑梗死疾病,可将脑心通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本文将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6例,均符合2013年3月第7版《神经病学》教材脑梗死诊断标准[4],均起病72 h内送诊;无脑出血病症及脑出血性脑梗死;近3个月无创伤性手术的患者;未使用其他类抗凝和自由基清除剂的治疗者;并签署同意的书面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为36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2~79岁,平均(66.5±6.4)岁;脑梗死患者部位有基底节14例,额叶9例,顶叶7例,颞叶4例,枕叶2例。治疗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3~78岁,平均(65.6±5.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控制血糖及血压情况,常规进行治疗。治疗组将依达拉奉的注射液30 m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注射,1次/d,并给予口服脑心通胶囊,4粒/次,3次/d,14 d为1个疗程。记录凝血[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时间(INR)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

1.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神经功能性的损伤程度分为痊愈、效果显著提高、有效和无效4级[5],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量表进行评定[6]。NIHSS评分减少90%~100%且病残程度为0级视为痊愈;NIHSS评分减少45%~90%且病残程度为1~3级视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进步;NIHSS或增或减在18%以内视为无效。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60%左右的患者有残疾现象。经研究调查结果表示,脑梗死患者的血流情况变化、血黏程度明显加强,促进了脑动脉硬化的发生,血管壁厚、导致脑组织缺氧性坏死,脑组织的缺氧性坏死会导致大量的有害性产生,这些现象通过对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DNA氧化损伤程度造成脑水肿和神经元死亡,进而增加了脑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7-8]。针对这一病理学基础,以改变患者血液流变、消除自由基为基础的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富含亲脂基因团,可大量清除机体有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抑制其对脂质的氧化作用,进而降低对患者神经元的损伤,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9]。可服用脑心通胶囊进行缓解治疗,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桂枝、全蝎、地龙和水蛭等多味中药材料组成。经病理学研究数据表示,有较好的神经保护功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大幅度改善血液流学的指标,延长凝血时间等[10]。本次研究是将两药联用治疗脑梗死,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加以改善患者的全血高黏度、全血低黏度以及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同时延长了凝血功能,降低了纤维蛋白原水平。

综上所述,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潘锐焕,黄燕.益气活血法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8):126-129.

[2]吴慧敏,邓洁.黄芪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J].中国药业,2009,18(19):73-74.

[3]徐丽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2):233-234.

[4]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186.

[5]王宇.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12):52-53.

[6]Lyden P,Raman R,Liu L,et al.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certi fication isreliable acrossmul tiplevenues[J].Stroke,2009,40(7):507-511.

[7]肖勇辉.纤溶酶与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业,2010,19(23):64-65.

[8]林德琳.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5):77-78.

[9]张新宇,王力平,樊东升,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超早期脑梗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3):201-203.

[10]赵艳茹,张志华,赵艳丽,等.脑心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2):128.

上一篇:新入职护士培养中情景模拟培训法的应用实践 下一篇:舒芬太尼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