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陆厥传》“永明体”内涵辨证

时间:2022-10-29 11:15:46

摘要:“永明体”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跃进的桥梁,历来成为诗学话语的重要命题。对“永明体”内涵的阐释一向歧见丛出,还原其历史真实是研究的基础。所谓“永明体”,是南齐武帝永明后期,文学走向繁荣,以沈约、王融、谢朓等为代表的文人,将新辨清并定目的平上去入四声,有意运用到文学(主要指五言诗)创作中,回忌病犯,形成理想的诗歌声律模式,以追求诗歌的声音之美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诗歌体式。

关键词:陆厥传;永明体;内涵;辨证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176—08

“永明体”一名,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南齐书·陆厥传》: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这段话是否可以作为对“永明体”最原始、最准确的界定呢?对此,可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萧子显的生卒年与永明时代断限。关于萧子显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生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卒于梁武帝大同三年(537),享年四十九岁。《梁书》和《南史》的本传,都没有明确记载萧子显的生年。至于卒年,《梁书·萧子恪传附萧子显传》云:“大同三年,出为仁威将军、吴兴太守,至郡未几,卒,时年四十九。”又《南史·齐高帝诸子上·萧嶷传附萧子显传》云:“出为吴兴太守,卒时四十九。”《南史》卒岁之前并未系年,据《梁书》“大同三年卒,时年四十九”,上推萧子显生年,当在永明七年。日本人铃木虎雄《宋沈休文约年谱》持此观点。第二,生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卒于梁武帝大同三年(537),享年五十一岁。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永明文学系年·永明五年丁卯》下云:

萧子显生。《梁书》本传:“子显字景阳,子恪第八弟也。”太清二年侯景之乱,寻卒官。时年四十九岁。据此,铃木虎雄《沈约年谱》定子显生于永明七年,实误。《法宝联璧序》载,534年萧子显四十八岁,上推生于本年,下至太清二年,应是五十一岁。①

詹秀惠认为:“刘氏以《法宝联璧序》(534)萧子显四十八岁,上推子显生年,非生于永明七年,当生于永明五年,甚有卓见。”②其赞同子显生于永明五年之说,并对此展开了详尽考辨。齐武帝永明时代起自永明元年(483),终于永明十一年(493),无论萧子显生于永明五年,抑或生于永明七年,都不会影响他身历永明时代的事实。另外,萧子显为齐高帝萧道成之孙、临川文献王萧嶷第十子,对南齐一代,尤其是永明时代的史实,当是熟知的。

二是《南齐书》的撰成年代及萧子显与沈约的关系。《梁书·萧子显传》称:“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通幽》之流也。’又采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据陈庆元先生所考,沈约为尚书令,初为天监五年(506),又于天监六年“改授尚书左仆射、领中书令、前将军、置佐史、侍中如故”(《梁书·沈约传》)。天监六年闰十月,“尚书左仆射沈约为尚书令、行太子少傅”(《梁书·武帝本纪中》),作《拜尚书令到都表》。可见,萧子显的《鸿序赋》至少作于武帝天监五年,按《梁书·萧子显传》的叙事次序,《后汉》和《齐史》的修撰当在此之后。先撰《后汉》后撰《齐史》,这样,对《齐史》的修撰至多起于天监六年(507)。曹道衡先生认为:“子显撰《后汉》、《齐书》,据本传叙事次序,自当在天监十三年(514)前。”③古人修撰史籍通常的原则是不

收稿日期:2012—06—02

作者简介:蔡平,男,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广州524088)。

张学松,男,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524088)。

将生者列入修撰的范围。《南齐书》中《本纪》和《列传》部分共载285人,其中卒年确切可考者为179人。以张环卒年为最晚,在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其次是刘绘卒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孔稚珪卒于齐和帝中兴元年(501)。由此可以推知,《南齐书》的修撰至少应该起于梁武帝天监五年。综合二者的推断,加上《南齐书》中一些不可考清人物的卒年因素,《南齐书》的修撰不会早于天监六年或七年。此时萧子显二十一岁。

据《隋书·经籍志二》著录,当时有刘陟《齐纪》十卷、沈约《齐纪》二十卷、江淹《齐史》十三卷。《梁书·沈约传》说:“所著《晋书》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于世。”又《宋书·自序》云:“(永明)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六年二月毕功,表上之。”《齐纪》应是永明六年《宋书》撰成之后的事情,距离萧子显的重撰《齐史》,其间至少有十几年的时间;沈约的《齐纪》必成于萧子显修《齐史》之前,萧子显对沈约之著当有依傍。江淹卒于天监四年,其《齐史》也应成于天监四年之前。刘陟为梁武帝时东宫学士,史无传,其《齐纪》成书时间不能确定。对于萧子显来说,他在修撰《齐书》时,至少应是看到过沈约和江淹二著的。

再从萧子显与沈约的关系来看,对于萧子显的文学思想和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沈约。萧子显父文献王萧嶷死后,其僚属要为他建碑,由刘绘营办,乐蔼与沈约书其文;建武中,子显兄子恪又向沈约求文,沈约撰《齐太尉文宪王公墓铭》。沈约称萧嶷“方轨伊、旦”,萧子显《豫章文献王传论》则说“实同周氏之初,周公以来,则为知所匹也”(《南齐书》卷二十二)。由此足见沈约在萧子显兄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梁书》卷三十五、《南史》卷四十二《萧子显传》,都载录萧子显“尝著《鸿序赋》,尚书令沈约见而称曰:‘可谓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此时的沈约年届七十,而萧子显不过二十出头的青年,且官品尚微。沈约将他的《鸿序赋》比作班固的《通幽赋》,除对其才性的赏识以外,还有对晚辈鼓励奖掖之意。沈约对萧子显的提携和萧子显本有的对沈约之敬重,致使萧子显更加关注沈约诗文作品和创作观念。萧子显以后学的姿态,创作模拟沈约,诗文评奉沈约之说为典范。就文论而言,其文学自然观、声律论等,显然都受到沈约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沈约文论思想的印迹。

上一篇:从农业国内支持视角论我国《农业法》之完善 下一篇:农地流转模式创新的基本方向与主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