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离不开发散思维

时间:2022-10-29 10:50:39

创造力离不开发散思维

“智慧课堂”是为思维而教。化知识为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微课题计划,本学期本人申报了《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微课题,通过上研究课与思考,梳理了自己的实践认识,与同仁们分享。

一、发散思维的认识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通俗地说,从一个问题(信息、情境)出发,突破原有的模式,充分发挥想象力,经过不同的途径、方向,以新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出更多的设想、答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即: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独特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

二、构建“智慧课堂”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为思维而教:让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智慧课堂”体现了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超越知识本位,培育知识主体”,即“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人格”。“智慧课堂”是为思维而教,为创造而教,为学生的智慧发展而教。

1.在课堂教学中,变“讲授式”教学为“对话式”、“探究发现式”教学。

“智慧课堂”呼唤教师专业智慧的成长,在课堂教育中,变“灌输、传授知识”到“点化学生生命,引导、组织学生去发现知识”质的跨越。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两条线,即问题明线、思维暗线,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关注点不能凝固在知识的表层,要不断激发学生对知识背后隐藏的思维方法的追求。

2.建立“为思维而学”的课堂文化

由于教师长期“灌输式”教学的作用,学生已养成了依赖思想、从众思想、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缺乏探索的勇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稍有难度的问题,习惯于求助别人,等待老师的讲解,在习题订正时,很多学生不会思考为什么错了,抄上标准答案了之。因此,建立“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为思维而学”的课堂文化是当务之急。

课堂不仅仅是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更要培养学生“会想、会问、会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大脑动起来,思维动起来;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内容?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我能想出多少种?还有其它方法吗?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吗?我该怎要改进呢?养成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有考察信息可靠性和复杂问题能分解、分辨主次和关系的初步能力,能根据问题来阅读和研究,追究理由、收集信息、鉴别真假、判断他人的观点,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有条理地把思想表达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思维能力,把这种思维判断能力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学以致用。

三、发散思维在物理学习中运用

1.构建发散点,是发散思维的基石

发散思维必须有一个中心问题(信息、情境),以此为发散点,通过“类比”,广泛的“联想”“想象”,从不同的途径、方向、视觉发散开去,进而把大脑贮存的信息全部调起来,创造性运用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达到举一反三和运用自如的目的。发散点必须具有开放性、可迁移性,如初中力学,可以把“力”作为发散点,借助逻辑思维把力与运动、力与机械建立“连接关系”,从而迁移到整个力学概念中去。

2.发散思维在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1)题型发散。将典型问题变换其题型。如配套练习中的选择题,学生常抄“标准答案”了事,教师可把一些典型的选择题,改编成或计算题或实验题或论述题,特别要加强论述题的训练,训练学生如何将思维过程有条理的表达出来。此法,在习题课中常用。

(2)方法发散。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例如,“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可进行如下训练:归纳或新设计用“控制变量法”的所有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在总结实验结论或回答问题中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思想,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再如常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此法,在中考复习中运用可贯通整个教材,形成一个方法体系。

(3)因果发散。由目标至条件的定向思考,或者由原因推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如,物体内能增加了,推测产生的条件、途径。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产生的可能结果。此法,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独到的作用,能培养学生正确归因,正确认识自己;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质,确立不同的奋斗目标,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都成功。

(4)情境发散(组合发散)。以某一情境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变换情境或与其它事物联系产生新的情境。如本课题研究课《常见力的复习》就采用了此方法。以“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情境为发散点,变换为“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现受到某方向一个力的作用”情境,“一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或运动”再与“滑轮、滑轮组、杠杆”等机械组合成各种情境,在各种情境中去考察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加深理解与运用。此法,培养学生把“生活情境”转换为“物理问题”,再运用物理“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5)材料发散。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如,以“铅笔”为基本实验器材,你能设计多少个实验?要求涵盖力学、光学、电学。此法,可以唤醒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材料的意识和培养改造、创新器材、设备的能力。

(6)综合发散。通过教材各章发散点的联系,一个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联系综合思考。如九年级人教版物理电学部分:第15章发散点――电荷、电流,第16章发散点――电压、电阻,第18章发散点――电功,第20章发散点――磁场,这些发散点中以“电流”为发散中心,与各章发散点建立纵横联系,形成电学知识网络体系来复习电学部分。此法,教会学生“如何把书由厚读薄,大脑中贮存的信息如何放大”的能力,即在学习中如何紧紧抓住“核心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中最具迁移性的概念性知识。

(7)创造发散。克服思维定势,不按常规思维解决问题。如欲要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若物体受力,很难证明。改变思维定势,从物体不受力角度思考,但地球上的物体至少受到重力的作用,再转变思维从等效角度转化为合力为零,问题就迎刃而解。此法的培养在有意无意之中,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奇思妙想”、“与众不中的想法、见解”、“不按常规出牌”,千万不要用“标准答案”一统天下。教师更要把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比较不同观点、方法、途径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方法、途径。

(8)逆向发散。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如,奥斯特实验说明“电生磁”逆向思考“磁能否生电”?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再如,“磁场能使通电导体由于受力而运动”,因果倒置思考,“运动导体在磁场中能否产生电流”?此法,常就事物依存条件逆向思考,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就事物的位置逆向思考,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

上一篇:一道弹簧问题的变式训练 下一篇: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