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起源之谜

时间:2022-10-29 10:32:32

我们经常看书,也经常写信、写微信或写文章。对于书面语中用于断词断句的句号、单条短线和破折号,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逗号、冒号、分号以及它们的“兄弟姐妹”是书写中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符号帮助我们分辨出句子的语法结构,并将书面文字转换成口头文字或大脑中的意象。没有这些标点符号,我们便不知所措。不过早期看书和书写的人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看懂书面文字且能用书面文字正确表达。他们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开始使用标点符号呢?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标点符号之滥觞

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市,一位名叫阿里斯托芬尼斯的图书馆长实在受够了文字的冗长而且没有间隔。他担任这座著名图书馆的员工主管,该图书馆藏书多达数十万卷。这些书读起来都相当费时,让人倍感挫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希腊人的文字中字母都写在一起,中间没有字间隔,没有标点符号,甚至没有任何的大小写区别。对于这些让人头疼的文字,读者需要自己判断,仔细分辨每个单词或句子的开头和结尾。

然而当时,人们并不觉得没有标点符号和字间距是个大问题。在早期的一些民主国家,如希腊和罗马,当选的官员通常参加辩论以宣传自己的观点,人们认为这些具有说服力且打动人心的演讲比书面语言更为重要,且在公开演讲之前,这些当选的官员必定会仔细斟酌其演讲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热烈的掌声。

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突破性举措在于建议读者对文章进行注释,即用墨点在每一行的中间 (・)、底部 (.) 或顶部 (・) 作标记,使那些连在一起的文字不再显得那么冗长不堪。他的点跟读者在正式的语言单位之间需要插入的停顿(即逗号、冒号和句号)相对应。这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标点符号,因为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符号只是想要表示简单的停顿而并非语法意义上的界限。不幸的是,不是每个人都信服这个新发明的价值。当罗马人取代希腊人成为古代世界最卓越的帝国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摒弃了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点号系统。

虽然罗马人曾有一段时间尝试使用点号分隔词,但到公元2世纪时也放弃使用了。公众对公开演讲极其狂热,所有的阅读活动都大声进行: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能够看书写字,就是因为他们看所有文字时都大声朗读出来。 书面语言时代到来

一股完全不同的热潮兴起,使得阿里斯托芬尼斯对标点所作的改革得以复苏。4世纪到5世纪,罗马帝国逐渐崩溃。这个国家发现,面对新兴的基督教,自己正在打一场必败之仗。异教徒的传统和文化通常是口头相传。相比而言,基督教教徒则喜欢用书面文字抄录下《圣经旧约》中的《诗篇》和福音书,以便更好地传递上帝的旨意。书成为基督教徒身份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书中采用装饰性文字和段落标记(Γ、?、7、? 和其他一些符号),许多书本还配以金叶和复杂的绘画用以诠释说明。

随着基督教席卷欧洲,基督教徒完全拥护书面语以及让语言焕发活力的标点符号。6 世纪,为保护作品的本意,基督教作家在读者拿到作品之前就开始在文章中加注标点符号。后来到了7世纪,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在阿里斯托芬尼斯的点号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版本。他在点号系统中按照高度顺序设置了高度不同的点号,分别表示短停顿 (.)、中停顿 (・) 和长停顿 (・ )。

此外,伊西多尔首次对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明确表述:下点号 (.) 不再标注一个简单的停顿,而是一种语法意义上的停顿,而上点号 (・) 则代表一个句子的结束。此后不久,又出现了字间空格。字间空格是由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僧侣所发明,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不想再浪费精力去分开陌生的拉丁文字。然后到8世纪末,在新兴的德国,著名的查理曼大帝下令让一位名叫阿尔昆的和尚设计一份全国所有人统一使用的字母表,从而也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写字母。书面语言时代终于到来,而标点符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标点符号大放异彩

随着阿里斯托芬尼斯的“小点号”广泛为人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者开始在在此基础上寻求扩展。一些人受格里高利圣歌的启发,借鉴五线谱发明了新的标点符号,如分号(中世纪用来终止一句话的符号)和颠倒分号(颠倒的‘;’,后来演化成现代的冒号)。这两种符号不仅表示语法意义上的变化,也表示语调上的变化。另一个新的符号,即问号的原型,在当时叫做疑问符号,它用于表示问句,同时表达语调上升。

结果,最初引出标点符号三个点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重创。在人们发明了其他更为具体的符号之后,下点号、中点号和上点号之间的区别也变得模糊起来。最后这些点号都演变成一个简单的点,可以放在一行字中任何地方,表示不确定长度文字的停顿,成为逗号、冒号和句号的混合体。

这就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标点符号的状况:古希腊点号,中世纪符号演变的冒号、问号和其他符号,以及斜线和破折号等一些后来符号,在一起混合使用。现在的作家们都很满足现状,这真的是幸运的,因为欧洲在15世纪50年代中期迎来了活字印刷术,我们发现标点符号竟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在之后的50年里,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部分符号被定为主要符号,没有再发生什么变化。 标点符号在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是发明文字最早的国家之一,但古时候写文章也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后来,我国最早就有人采用了“离经”的方法来加以改善。“离经”,就是分析经书的章节,读断文句,使句子之间断开,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可言。到了汉朝,文人学士重视章法,才出现了“句读”,即在语意未完而需停顿的地方打个点,在句终的地方划个圈,这是我国标点符号的雏形,但还不是现在用的标点,它除了表示停顿之外,还无其他作用。到了明代,刊本小说出现之时,又增添了两个专名号,即在人名右边加上一条直线,在地名右边加上两条直线。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一些学者才系统主张和推行新标点的使用。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解放后,对原来和国际上通用的标点符号加以研究整理,中央人民政府于196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规定了14种,从此标点符号才有了统一的标准,赋予其特定的意义。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表情符号:新形式的标点符号?

只有在时下,电脑远比印刷机更为普及的时代,标点符号才又开始日渐丰富。15世纪的作家要识别电脑键盘上的符号基本没有问题,但他们如果看到电脑屏幕上的情感符号和表情符号,可能会感到有些惊讶。所以,标点符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是在等待下一次技术潮流以完成自身的飞跃。如今我们发现,未来标点符号如何发展,还得取决于我们这些看书写字的人。

上一篇:柳青:我一直在潜伏着 下一篇:光电子器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