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先进事迹

时间:2022-10-29 09:09:18

乡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先进事迹

位于甘陕交界地带,蜀道之咽喉,陇上之锁钥,故有陇南“东大门”之称。全乡辖14个行政村44社2137户8737人。就二oo八年而言,有二个时点和事件将会让现在和将来的人民记取,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大事铭记史册。一是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带来的重创。二是六月一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乡李家庄村慰问灾民之行的如天大爱。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次地震强度和范围都超过了发生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三时四十二分的唐山大地震,是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与四川北部毗邻,且与汶川地震带殊途的甘肃省陇南、甘南、天水、平凉等10个市州受其殃及,成为仅次于四川之外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中陇南灾情尤为严重。

覆巢之下,难保完卵。地处南北地震带的县乡,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重创。迅猛而巨大的震荡割裂着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大地。猝然之间,44人在痛苦中挣扎。1407户的14111间房屋被摔得粉身碎骨,数条公路被残忍地扯断。14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的8737人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里,全乡所有干部在党委书记唐正林同志的带领下,在第一时间奔赴到受灾最严重的李家庄、村、何家庄等村,在电话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一口气跑完了全乡14个村中的9个村。面对频繁发作的余震,全乡干部冒着生命危险,查看灾情,安抚受灾群众,稳定群众情绪。自5月12日至7月12日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乡党委书记唐正林身先士卒,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然不顾老家房子严重受损,家里多次带话让他回去的口信,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党委、政府一班人及全体干部牢记责任,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个人安危,为乡父老乡亲撑起了一片蓝天,使全乡抗震救灾工作安全有效地向前推进。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星期,就安置受灾群众4320人,发放帐篷400余顶,彩条布6000平方米,设立集中安置点3处,安置灾民1100余人。

5月13日早上6时30分,当乡党委书记唐正林得知李家庄村遇难人员还未安葬时,迅速带领干部赶赴该村,了解家属困难,并现场和村社干部研究解决办法,动员干部将随身携带的资金捐给遇难者家属,解决了安葬所需棺木、费用等燃眉之急,使这位不幸者终于在十四日凌晨入土而安。紧接着,他又和干部前往县医院,了解伤员救治情况,并决定留下四名干部联系医院及照顾伤员。看到在凌晨三点钟仍忙碌的党员干部,伤员们纷纷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一位头上被绷带裹着的伤者强忍着伤痛吃力地说:我的伤不重,你们回家休息吧,这是天灾,不怪你们。但走出医院后,唐正林仍不放心,硬是叫开一个熟人的门市部,买了三箱方便面送到了病房。

自5月16日开始,乡陆续运来抗震救灾物资,面对数量和品种繁多的爱心捐赠,乡党委、政府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物资监督领导小组,抽调了责任心强,办事认真的干部组成救灾款物发放和后勤保障小组,印制了入库单、出库单、灾民领取单等监督单据,做到了入库单=出库单=灾民领取单数字的公式管理机制。为了防止评议发放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乡在全乡14个村成立了有村民代表、老党员、村社干部150余人组成的救灾款物分配评议小组,从源头上杜绝了救灾款物发放中优亲厚友、看面待客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发放的阳光透明。

从某种程度上说,灾难本身就是对党和干部的历炼与考验,共产党最伟大的一面就是,始终和人民保持(来源:文秘站 )血肉关系。面对惊天灾难,乡党委首先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民兵抢险队”,将一面面鲜艳红旗插在了废墟之上,让广大灾民看到了希望,振作了精神。在“党员突击队”成立大会上,队长唐正林宣布了八条纪律。一是所有党员干部不论行业,一律服从服务于抗震救灾。二是必须和队旗一道深入到重灾区。三是耐心细致地接待群众,理解灾民的痛苦心情。四是不传谣、不信谣。五是对,私自离岗的党员干部将严肃处理。六是尽最大可能为灾民送去温暖。号召一出,几十名党员干部迅速奔赴灾区展开大规模的查灾和拆除危房工作,在灾民中树立起了党员干部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良好形象。

二〇〇八年六月一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中央、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受灾严重的县乡李家庄村视察灾情,望着布满石头、瓦砾、土块的村庄,总书记一脸凝重,关切地询问灾民和伤员,并饱含深情地说:“党中央一直惦记着灾区,惦记着受灾群众的生活,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把新房子盖起来!”

然而,在乃至陇南人民群情高涨的同时,乡党委、政府却感受到又一种压力的沉重。全乡14个村2137户受灾,1407户的14111间房屋倒塌,总书记所到的李家庄村更需全部重建。这一耗资上亿元的工程,对乡镇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困难和问题可想而知。为了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乡党委、政府从最难的李家庄和鸡山坝村开始,书记、乡长各带一个组负责重建。6月5日,乡党委书记唐正林在李家庄村的临时帐篷中召开群众会,讨论重建方案。然而,要把农户之间大小不一的宅基地整合分配,少数群众说啥也不答应,这个会议终究在有始无终中散场。第二天早上,唐正林又带领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不论到谁家,他都是问生活有没有困难,并将随车带来的十箱方便面分给灾民们。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晚上的群众会上,灾民纷纷举起右手,顺利通过了重建方案。紧接着,乡乘热打铁,雇来8台铲车清理废墟,平整地基,短短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地基的“三通一平”。在建设过程中,乡党委、政府抢抓深圳市援建的良好机遇,配合援建方解决道路、建材的困难,不断加快了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的按期完成。如今,拔地而起的85座漂亮的房屋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并举行了灾民永久性住房交接仪式。74岁的老党员老吴说:“没有共产党,没有乡党委、政府领导的苦口婆心,没有深圳人民的大力援助,就没有我们李家庄的今天。”

截止目前,乡鸡山坝村52户270人易地重建已全面完成,43户乔迁新居。累计全乡第一批842户重建户中的643户完成主体工程,竣工350户,分别占第一批重建户的76.4%和41.6%,创造了县灾后重建工期最短、工效最快的最好记录。

俗话说:天热热大家,天冷冷穷人。地震使乡多户返贫,过冬困难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逼人的寒气,乡立即出台了灾民安全越冬 实施方案。方案规定:一、对有亲可投的受灾户,驻村干部联系灾民投亲靠友,乡政府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快速兑现“三无”、“三孤”人员生活补助。二、对安全越冬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三孤”、“三无”人员,乡政府采用租借形式予以解决。三、各村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房屋,均作为“三无”、“三孤”人员越冬用房。四、对“三无”、“三孤”人员集中安置点,乡政府统一发给棉被、棉衣、面粉、取暖用煤及煤炉,固定专人轮流以保姆式的服务予以照顾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乡灾民安全越冬的准备和实施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乡党委、政府把群众的安置、重建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履行了做人民儿子的庄严承诺。许多干部家庭的房子也严重受损,但根本顾不上去看一眼,父母有病没时间探望,儿女安危无法叮嘱。加上工作中部分群众不理解的百般刁难,但大家始终以理解和宽容把每一户群众都安置好,把每一分补助款和每一样救灾物资都不折不扣地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一份努力,一份收获。乡党委、政府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与执着,树立起了共克时艰,血浓于水的光辉形象,是对总书记视察这如天大爱的倾心回报,是甘肃精神、陇南精神的实践与升华,是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鲜艳旗帜,必将引领县灾后重建质与量的突破。

上一篇:交通办主任官廉锐志先进事迹 下一篇: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普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