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迷茫与成长的期待

时间:2022-10-29 07:26:39

青春的迷茫与成长的期待

下面是三篇与青春、成长有关的文章,将这样的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我们并非是想将你原本清晰的思维颠倒、混乱,并非在指明一条阳关道的同时又指给你一条背道而驰的独木桥,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一条永远正确的“真理”和一成不变的规则。也许你也曾在“笨鸟先飞早入林”与“枪打出头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这样相互抵触的名言警句中迷茫过。实则每一句真理、名言,甚而俗语,都有其成立的条件,不要轻易怀疑其曾经有过或现在仍然有效的真实性,也不要盲目轻信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我们希望给予正处在美好青春与成长压力中的你以“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为自己找准前行的路标。

上路吧,路在脚下。在路上,不忘倾听,也不忘思索。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文/胡子宏

儿子,今天爸爸给你谈的是:我与别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先提及三个事例:一是李开复对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二是郑渊洁在儿子18岁后,送给他两个礼物,一辆车和一盒;三是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

几年来,我非常关心你的学习成绩。你肯定有点不耐烦了。瞧,李开复说了,成绩只不过是无聊的数字而已,是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的。我要告诉你,李开复曾经是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给两个女儿提供的受教育环境和物质保障,是我终生难以企及的。李开复的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讲“成绩是无聊数字”的同时,还说了句: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你需要的唯一衡量是你的努力程度。

李开复劝女儿不要在乎成绩,但给女儿写信时,又很自豪地提及女儿的“高中微积分第一名”。因此,你千万不要把成绩当做无聊的数字,依然要坚持刻苦学习。李开复的女儿其实留学不留学无所谓,他的家产和影响,足可以使女儿有个很舒适的工作。而你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拼,因为爸爸没有李开复那么大的能耐。

你是读着郑渊洁的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为郑渊洁赚得盆满钵溢。在这种家境中,郑渊洁的儿子拒绝了校园里按部就班的课程,在玩耍中发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游,回来后竟然瞒着父亲出版了摄影集。而像我这样的爸爸,顶多给你一些远游的路费。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广西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这里,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快乐成长。我对你的学业要求很严格,有人曾经斥责我:“你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啊,孩子能快乐成长吗?”儿子,你要记住,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并不排斥。刻苦学习不意味着你放弃郊外踏青、暑假旅游、网络聊天和课外阅读;它只是要求你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学习,不要分神,不要懈怠。而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你快乐成长的精神财富。爸爸对你的要求是:学习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浅尝辄止;闲暇时,那就由着你的性子,去玩吧,只要健康,只要安全即可。

儿子,请记住,那些声名显赫的家长,因为家境的殷实,下一代不存在就业谋生的压力。一些教育家声称的“赏识教育”“快乐成长”,那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说教而已。古训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倡导的就是对学业的刻苦和严谨。你刻苦学习的目标很简单: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好生活。

儿子,让我们一起踏踏实实过好我们的平民生活吧。我们不会有“李开复”和“郑渊洁”式的奇迹。爸爸与别人的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那就是渴望着下一代有个令父辈欣慰的前程。20多年后,你也会像当今的我一样,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对你的孩子讲述这些枯燥而丰实的人生道理。

(选自《新快报》2010年12月7日)

鉴赏:这篇文章很有震撼力。当人们读着铺天盖地而来的、标榜着“成功学”“名人成功之路”的文章,目眩于此类文章中“快乐”“轻松”制胜的字眼时,不少人会将之奉为圭臬,大力模仿;而该文的作者仿佛一下子揭去了罩在名人教育成功范例上的光环,将现实裸地亮在身为凡夫俗子的你我面前。看来,不懈的奋斗仍是芸芸众生的唯一途径。然而,再深入思索,人生的成功就是如李开复、郑渊洁一样名利双收,如广西学子一样考上清华吗?也不尽然。文中的“爸爸”不是所谓的“成功者”,却渴望孩子成为成功者,他这种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加诸下一代身上的做法,也值得商榷。

读过文章,身为学生的你,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想法呢?是对作者苦口婆心的谆谆劝导嗤之以鼻,还是因与作者的儿子处境近似而顿生共鸣,抑或是对所谓的成功之路有了更新的认识?答案在你的心里。

诗人父亲眼中的

90后女儿

文/北岛

田田13岁了。

13岁意味深远:青少年,看PG13的电影,独自外出,随时会坠入情网。让父母最头疼的,是第二次反抗期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第一次反抗期在3岁左右――行动上独立,第二次反抗期在15岁左右――思想意识上独立。

我还没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变化已有迹可寻:她开始注意穿戴,打耳洞,涂指甲,留披肩发,和全美国的女孩子们一起,迷上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她们个个会唱主题歌。在音乐上的对立早就开始了,平时还行,关门各听各的。去年圣诞节开车去拉斯维加斯,她的范晓萱嗲声嗲气,磁带像丢了转,何止影响驾驶,简直让我发疯。倘若有一天警察用范晓萱的歌过堂,我立马招供。换上我的革命歌曲,她堵着耳朵,大喊大叫。一代人一代歌,不可能沟通。

中国人在西方,最要命的是孤独,那深刻的孤独。放了学,田田旋风般冲进来,自己弄点儿吃的,就地卧倒,开电视,看脱口秀(talk show)。威尔・史密斯,那个电视上快乐的黑人小伙儿,眼见着成了我们家一员。田田一边做功课,一边跟着他咯咯地乐。她最爱看的还是《我爱我家》,她至少看了几十遍,几乎都能背下来。这是她在寻根,寻找那个地理上的家,寻找美国经验以前人与人的亲密、纠葛与缠斗。

我跟田田分开了6年,从她4岁到10岁。我满世界漂流时,暗自琢磨,恐怕只有田田这个锚,才能让我停下来。有一天,住在英格兰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乡下有幢老房子正出售,便宜得难以置信。他还找来照片:歪斜的石头房子和开阔的田野。这成了我的梦,我愿客死他乡,与世无争,只求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把田田带大。

昨夜惊醒,田田站在我床前,用手蒙着眼睛,嘟嘟囔囔。她做了噩梦,梦见吸血鬼。她告诉我,她总是在梦里飞翔,自由自在。看来事与愿违,她想远走高飞,留下无边的麦田和影子西斜的我这个老父亲。

田田上初一,功课多,我得帮她做功课。历史课本相当生动,我也跟着上课。最近我们一起进入中世纪的黑暗:黑死病消灭了欧洲人口近三分之一;“圣经”译成英文前,仅少数懂拉丁文的牧师掌握解释权,这是导致教会腐败的原因之一。

一天她告诉我,历史老师宣布:考试成绩前5名的同学每人交5块钱,分数可再提高。其余同学都傻了,继而怒火中烧,田田考砸了,也加入抗议的行列。我跟着拍案而起,造反有理!我们全都上了当――原来这与历史课本有关: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前,富人只要捐钱给教会,杀人放火,照样可赦免上天堂。老师略施小计,让学生外带个跟班的家长体会一下当时穷人的愤怒。

田田胸无大志。问她今后想干什么,她懒洋洋地说,找份轻松的工作就行。我们那代人就被伟大志向弄疯了,扭曲变态,无平常心,有暴力倾向,别说救国救民,自救都谈不上。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诩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这成了我们的文化传统。田田还好,走开。我朋友一开讲,他儿子用英文惊呼:Oh,my God!

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摘自北岛《失败之书》,汕头大学出版社)

鉴赏:北岛与共和国同龄,他生长于个人理想、个人志愿归属于国家意志的时代,但他又是一位觉醒者,以冷静而理性的眼观察着周遭,用诗来传达他的情绪、感受。当他得以走出国门时,且行且吟的游历生活令他的眼界和思维有了更深刻的变化。一位有着如上理性思维和广博阅历的人,在面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和志向培养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背景、传承环境,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生,不把自己的意愿以“为……着想”的理由强加于他人身上,这也许就是最佳的期待和关爱。然而,长者无需为晚辈太过担忧,因为正如文中的90后女儿,她有独立的思想,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内容,也会自觉地“寻根”,她有自己对于未来的期许。

青春不能错过的

十件事

文/周国平

如果问我,青春不能错过什么,要我举出十件必须做的事,我大约会这样列举。

一、至少恋爱一次,最多两次。一次也没有,未免辜负了青春。但真爱不易,超过两次,就有赝品之嫌。

二、交若干好友,可以是闺中密友,也可以是异性知音。

三、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从中体会日常生活的情趣。

四、每年小旅行一次,隔几年大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

五、锻炼身体,最好有一种自己喜欢、能够持之以恒的体育项目。

六、争取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掌握足以维持生存的看家本领。尽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如果做不到,就以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工作,同时在业余发展自己的兴趣。

七、养成高品位的读书爱好,读一批好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书中知己。

八、至少喜欢一种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都行,可以自己创作和参与,也可以只是欣赏。

九、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它可以帮助你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

十、经历一次较大的挫折而不被打败。只要不被打败,你就会变得比过去强大许多倍。不经历这么一回,你不会知道自己其实多么有力量。

开完这个单子,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指导思想。

我的指导思想很简单,第一条是快乐。青春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快乐是天经地义的。我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

人只有一个青春,要享受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时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譬如说,人到中老年仍然可以恋爱,但终归减少了新鲜感和激情。同样是旅行,以青春期的好奇、敏感和精力充沛,也能取得中老年不易有的收获。依我看,“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悲伤”至少也是成立的。作为一个人,在年轻时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却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但是,快乐不应该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能够靠自己创造的,否则结果仅是不快乐。所以,我的第二条指导思想是可持续的快乐。这是套用可持续发展一语,用在这里正合适。

青春终究会消逝,如果只是及时行乐,毫不为今后考虑,倒真会“老大徒伤悲”了。为了今后考虑,一方面是实际的考虑,比如要有真本事,要有健康的身体,等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使快乐本身具有生长的能力,能够生成新的更多的快乐。

我所列举的多数事情都属于此类,它们实际上是一些精神性质的快乐。

青春是心智最活泼的时期,也是心智趋于定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倘若能够通过读书、思考、艺术、写作等等充分领略心灵的快乐,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就拥有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这个源泉将泽被整个人生,他即使在艰难困苦之中,仍拥有人类最高级的快乐。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可能在青春期获得的最重大成就了。

(选自《意林》2010年第2期)

鉴赏:周国平是一位对生活有着强烈热爱之心的哲学家。哲学家在世人印象中总是一副理性、神秘的样子,他们洞察世事,他们的生活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超脱于人世之上的,世人敬而远之、不敢走近。而周国平是以哲学家的思虑、以入世的情怀为我们打开一扇关于人生思考的大门。他在这篇文章中罗列的青春不可错过之事的清单和随后的一系列阐释,也许会因你在读过上面两篇文章而产生的困惑给出一个解释。按照大家熟知的“矛盾是对立统一而存在的”这一哲学概念,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辉煌与低迷都是相对存在的,青春的美好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成年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享受青春,不虚度年华,同时强健身体、积累本领,这是哲学家周国平对于青春期的人的期待,也是父母们的期待。希望这样的期待会被身处青春中的你认可。

上一篇:大悟,与执迷有关 下一篇: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