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63例流行病学调查

时间:2022-10-29 07:00:1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63例流行病学调查

(宁波技师学院,浙江 宁波315033)

资料显示,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总感染率为57.63%58.20%,约1.3亿左右为HBV携带者[1]。过去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曾经有过几种不同命名,如“表面抗原(HBsAg)健康携带者”,“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等。随着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的广泛开展,人们认识到所谓健康携带者中只有20%左右为真正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余80%为病毒携带形式下的亚临床型肝炎,虽没有症状、体征,肝脾B超检查及肝功能没有变化,但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肝组织存在炎症、纤维增生等病理改变。另外,“表面抗原携带”这一概念已不能涵盖所有体内存在HBV者,因为相当一部分表面抗原阴性者HBV其他标志物阳性。基于这种情况,将上述慢性无症状HBsAg、HBV阳性者统一定义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Asl)者似较合适。其中包括了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和病毒携带形式下的亚临床型肝炎 [2]。本文就我校学生中Asl者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提高对Asl的认识。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3年10月1日―2007年10月30日,本校共有Asl者163例,其中男性109例,女性54例。以此163例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核心抗体可以作为初筛指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数值越大表明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阳性标准是HBV DNA>103拷贝/mL

2 结果

HBVM模式与HBV DNA阳性率有关。从表1中可以看出,HBeAg阳性时HBV DNA阳性率最高,接近100%;其次为HBsAg和HBcAb双阳性者,HBVDNA阳性率接近50%;HBsAg阴性者中亦能检出HBV DNA。故HBV DNA的检测对HBV感染的诊断意义较大。表2显示,① Asl者中HBV DNA阳性率达58.3%,表明Asl人群中近一半有传染性;② 不同性别Asl者血液传染性接近;③Asl者年龄越小,其血液传染性越高,故年龄小的Asl者意义更大。

3 讨论

HBV主要经血液和血液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3]。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较多、年龄偏小、乙肝疫苗接种率低、HBV携带率较高,故Asl成为HBV重要的传染源。乙肝的传播在聚集性集体生活中极易发生,而大学生集体生活接触密切,存在该类传染病流行的隐患。

对第1次发现HBV DNA阳性携带者追踪观察,若6个月后仍然HBV DNA阳性,且无症状、体征、肝功没有改变,B超肝脾没有变化,即可诊断为Asl者。

我国Asl占全部人口的10%~20%,HBV总感染率约为60%[4]。如何正确处理Asl会对我校造成影响。既不能歧视他们,剥夺他们实习、学习的权利,也不能忽视他们作为传染源对人群潜在的危险,故应建立一套科学管理的制度。

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管理对Asl不能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Asl者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不会对旁人构成直接威胁。因此,他们应有照常生活、实习和学习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学生健康保健档案:Asl的感染免疫状态是发展的,有必要建立保健档案。需记载的主要内容有:症状,肝脾,乙肝二对半,HBV DNA,ALT和A/G等。定期观察和咨询:每3-6个月嘱患者去三甲医院做一次肝功、HBVM、HBV DNA检查;如ALT升高应按规定肝炎处理。

做好心理治疗 以免患者陷入忧虑和惊慌。研究表明一经诊断为Asl,90%以上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故应向患者明确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不是慢性乙型肝炎,相当一部分不经任何治疗病毒复制状态可自行结束,不留后患而康复。后果不良者仅少数。作好健康教育。为落实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感染防治规划》[5],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营养得当,不吃霉变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国外一项调查表面[6],吸烟比饮酒更易使Asl进入肝硬化期。而酒精与HBV对肝损伤的协同作用更是确切无疑的。避免患者急病乱投医,轻信目前市场上一些药物夸大其辞的说明,避免劳民伤财,甚至导致病情恶化。

鉴于我校人群HBV携带率高,而治疗手段及疗效又有限,故着手于预防是一项防止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发生的有力措施。Asl是最重要的乙型肝炎的传染源,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烹饪专业工作。注意个人卫生,日常生活中避免与他们的密切接触。不共用洗漱用品如毛巾、牙具等,不共用寝具。防止血液、唾液、尿液、汗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环境。新生入学体检体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对5项全阴者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抗―HBs单项阳性者如3a内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应加强接种1针[7],提高学生抗―HBs阳性率,从而控制HBV感染率。

4 参考文献

[1] 穆海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2,23(4):526-527.

[2]卢敏,陆志蒙.乙型肝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1):58-59.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节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2):136-140.

[4]戴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9-5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S].2006.

[6]Ahn S H,Han K H,Park J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HLA-DR type in Korea[J].Hepatol,2000,31(6):1371-1373.

[7] 印淑慧,郑太英.沈阳市于洪区1~5岁儿童HBsAg和抗-HBs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9):120.

作者简介:张文守(1963-)女,主管医师。(收稿日期:2008-12-05)

上一篇:某社区居民非肺炎型军团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下一篇:义乌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人群感染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