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理论下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思考

时间:2022-10-29 06:47:24

知行合一理论下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思考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先生的心学精髓,陶行知先生将其纳入教育理论体系,对现代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学生的物理学习从兴趣盎然逐步变成了困难重重,没有掌握必要的物理科学方法,实验操作时能力表现较差,不能体验到学习物理的成功与快乐。

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变老师要我学习物理为我要学习物理,将课堂视为学习物理知识的乐园,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呢?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根据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物理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愿望,并以此为前提实施相应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灵活、多彩的物理课堂。

一、重视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的这种内在需求,让学习成为学生迫切需要的课堂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研究,并采取“对症下药”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生命的课堂充满“关爱”

要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喜欢怎样的物理教师。“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学生需要有爱的课堂,学生最需要的是被爱,是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有一种存在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怀。

物理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偏向于理性的,物理教师常常一本正经,逻辑思维严密,擅长引科据学,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既然学生需要爱的鼓励,物理教师就需要带着笑意走进课堂,对学生提出的疑惑,予以耐心、满意的回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教师热忱、感性的一面,让各种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到物理教师给予他们理智的塑造和热情的感召,体会到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通过爱的感召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在物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教师如果热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万卷书但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学生的爱兼备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而一个完美的物理教师,自然能够吸引学生,并通过自身魅力和对学生的爱,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

2.有效的课堂需要“肯定”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被肯定,被赏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肯定、赏识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因为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好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学习就主动,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就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提高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做法往往是,让他们参与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而有难度的问题一般不会轮到他们,殊不知,这种保护性的善意做法,却演变成了一种“你是差生”的心理暗示,最终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他们会理所当然地就把自己定位在差生上。所以,即使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却并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

二、满足知识需求,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时刻感受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于是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已有知识的需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研究学生当前的知识需求,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得到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重视物理陈述性知识的储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初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的,初中物理课程也不例外。虽然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还是需要教师通过陈述的方式直接给出,注入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如分子很小,我们只能让学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放大了几百倍后的情况,并告知学生,显微镜下的这些微粒并不是分子,分子还要小得多,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如研究电功的影响因素,我们只能让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来比较电功的多少,至于公式W=UIt,教师只能直接陈述给学生,等等。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陈述性知识的比例非常大,虽然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学生在大量习得陈述性知识后,这些知识就会具有自动化的特点,学生面对困难或问题,一般都是靠这些陈述性知识来解决的。

2.注重物理程序性知识的呈现

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即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涉及了物理的程序性知识,即学习物理的过程与方法。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提出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思想,教师除了需要通过实验获得实验结论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过程中“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方法的体现。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除了要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到,玻璃罩内的空气越稀薄,声音越轻的现象外,更要引导学生推理: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完全抽出,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意识到:有时候实验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科学推理也是一种获得科学结论的方法。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测多求少法”等能够减小实验误差的物理科学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物理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物理学的能力,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存在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有效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三、关注学习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验体验。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悟理的过程,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学生缺少了最基本的实验体验,将会是物理课堂的一种缺失。失去了物理实验的支撑,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就会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将会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他们渴望物理教师能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享受探索科学真理的乐趣。为此,物理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保护好奇心能让学习走得更远

学生看到实验器材,往往都会很好奇,于是会未经教师许可,擅自拨弄实验器材,甚至会因此损毁实验器材。一般情况下,教师为了保护实验器材,会硬生生把学生的好奇心给压制下来,不允许学生在正式做实验前摆弄任何实验器材。其实,学生对实验器材产生的好奇心,会引导他主动去认识它们,这正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自然状态,如果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并加以引导,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亲历体验最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所以,如果有条件,教师要尽可能把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自完成实验,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在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的同时,更好地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知识。如“探究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全体学生动手参与进来共同研究。教师先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两玻璃棒靠近后会相互排斥,两橡胶棒靠近后会相互排斥,玻璃棒与橡胶棒靠近会相互吸引。结论一: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结论二: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结论三:玻璃棒与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那么,自然界存在第3种,甚至更多种电荷吗?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文具,摩擦生电后分别与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判断你所获得的电荷与玻璃棒的是相同,还是与橡胶棒的相同,还是都不同。学生实验,不仅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实验过程,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经历科学研究心路历程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它来形容师生的教学活动似乎并不恰当,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确实能够反映出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上一篇:理解新课标 尝试新教法 下一篇:对重庆高考文数学试题第20题答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