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与赤湾天后庙

时间:2022-10-29 06:11:20

深圳的天后宫庙,原有三十余座,现仅存11座。论其历史之久远、建筑之宏伟、影响之巨大,当首推位于深圳南山的赤湾天后宫。赤湾天后宫,亦称赤湾天后庙,创建于宋代,明清两朝历经重修,规模日渐增长,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赤湾天后庙因内供奉之神灵—天后,最初尊称“顺济夫人”,后有“天妃、圣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闽南及港澳、台民间俗称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

一.步入神坛的民间女子—天后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沉淀着许多人类文化的精粹。这其中,先祖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神灵,搭起了精神的神坛,而这些神坛上的神灵们几乎都是凭着人类的想像而孕育的。真正从真实的人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只有三位:一个是我们读书人的祖宗——孔圣人,另一个是中国人最敬重的忠义代表——关老爷,还有一位就是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步入神坛的唯一女性——天后。

天后,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地是福建莆田湄洲。

天后出生时正值天下大乱,其实唐朝刚刚灭亡,宋朝刚刚建立,天下群雄纷争,尤其地处海疆的福建更是四分五裂,战火纷飞,老百姓过不上一天安稳日子。传说中,天后是天上下凡的妙行玉女,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下凡人间。《妈祖传》上有诗为证:“天后圣母本在天,坐九霄,理天务;天下乱,怀世民,转女身,下九辽。”

天后的父亲林惟悫其时任都辽检之职,这个职位有点同现在的海关关长相似,专司闽海缉捕走私茶、盐。林惟悫为什么给天后取名“林默”?这里面也有说头。

据说林惟悫的妻子王氏分娩时,左邻右舍都见到湄洲岛上空出现一道红光,直射入林府内室,光辉夺目;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滚动,人们正惊疑间,又闻到从林府内散出阵阵氤氲香气,就在这时,王氏在内室生下一个女婴。奇怪的是,这个女婴自出世到满月,不啼不哭一声,因此,林惟悫夫妇给她取名单字一个“默”。后来长大,人们见她长得十分天真可爱,便都亲切地叫她默娘。

天后一生只度过了短暂的二十八个春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九日天后羽化后,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天后终生行善济人,矢志不嫁。她通晓天文气象,熟悉驾舟撑舵,水性娴熟,为乡亲排难解忧,引导人们避凶趋吉;她精通医术,治病救人,专心慈善事业。

天后羽化后,天后的事迹在民间开始广为流传,人们把天后作为平安的象征,天后的事迹传到朝廷后,帝王们为顺应百姓祈求安定的愿望,也大力推崇对天后的祭祀。

历史上,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开始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69年)为止,天后受历代皇帝褒封二十六次。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赤湾天后庙

了解赤湾天后庙应从她的地理位置说起。

赤湾天后庙座落于南头半岛西端小南山下的赤湾港,港湾前是浩渺的伶仃洋。赤湾港三面环山,是不怕季风侵袭的天然避风良港。由于港口的地理位置紧扼珠江口外交通要冲,所以早在南朝至宋时期,就成为广州外港。波斯、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岛以及南洋群岛等地的商人和使节乘船到中国来,不能直接进广州,都在要这里等候通知和传召,或者在这里避风,等候季候风适宜扬帆时才离开,因而成为海上交通的中转站。与此同时,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及波斯、印度等国时,也必定停船进香,并以大礼祷神庇佑。这里最值得一书的是,天后护佑郑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突显赤湾天后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神动力。

中国东临太平洋,有着众多的岛屿和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中国人民与海洋打交道是必然的。大海给人们带来益处和财富,同时也带来困难和灾祸。然而,人们依然离不开大海,依然要生活拼搏在海洋上。三代以前,中华先民就有了航海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航海事业形成,秦汉时期得以发展,隋唐之后渐趋繁荣,宋元至明初中国封建社会的航海事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下西洋,住返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涉沧海十万余里”,前后到达三十余国,尽管明代的造船技术已十分发达,航海经验亦较为丰富。然而,海上风云变幻莫测,惊涛骇浪时有发生。于是天后信仰成了郑和船队的精神支柱。“梯航所过,弓影蛇形,皆有一天妃在其意中,在其目中。”在当时航海者的心目中,天后无时不在茫茫大海中,每遇危难,天后就会显灵给予佑护,于是信心大增。这种心理作用,极大地鼓舞着航海者,激励他们去与海洋搏斗,从而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天后如何护佑郑和在海上的航行?据《敕封天后志》载: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出了珠江口在赤湾前的海域“适遇狂飚,精神求庇,遂得全安,归奏上,奉旨差官致祭”。当时郑和许下大愿,若能平安回朝将在此修建天下最大的天后庙。

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平安归来是永乐七年,第二年,郑和的副帅宦官张源出使暹罗(现泰国),行前到赤湾天后庙奉旨祭祀,平安归来后亲自率人重修天后庙。

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已修的赤湾天后庙立下《天妃灵应之记》碑文,碑文详细记载了天妃灵应的故事,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和经过。《敕封天后志》亦生动地记载了郑和在今深圳南山赤湾海域遇险,天妃显灵救郑和的故事。

三.沿海最大的天后宫庙

赤湾天后庙鼎盛时期有数十处建筑,一百二十余间房屋,占地九百余亩。其殿宇巍峨靓丽,庙貌气象万千,也是深港地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为新安八景之首。追溯当时的规模,我们可以从《宝安县志》的记载中窥见一斑:有屋大小百余间,里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佛像,计有山门、牌楼、日月池、石桥、钟楼、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偏殿、厢房、长廊、碑亭、角亭等建筑20余处,加上附属建筑、庙产及祀田等。

天后行祠,海诸皆有,但为什么当时要在赤湾这个地方建沿海最大的天后宫庙呢?这就是要先说一说明史。明都供俸了两位神灵:一位叫摩尼(波斯神),另一位就是耶酥,当时中国的老百姓对这两位外国的神知之甚少,所以又称明教为魔教。

由于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初对外域就有所了解,所以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就有了对外通商的意识,他在位时便开始用中国的茶叶到西域去换马匹,并且由此开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最早的对外开放。据《天后志》、《天妃显圣录》载,随着明朝统治的巩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对外通商重要枢纽的赤湾天后庙,天后信奉者日渐扩大,天后香火经久不衰,又因郑和、张源、王贵通等多次奉旨修整神庙,从而形成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拥有九十九道门的天后庙。

上一篇:校史馆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产生原因及预防与处治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