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2-10-29 05:19:20

【前言】论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现代社会以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其重要目标之一,这必然引发个人对私欲、权势的渴望和追逐,导致人性的异化。老子淡泊,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的思想无疑是一贴清心丸,对于执迷于富贵得失、名利争夺之中的现代人起到警示作用,在心灵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从而健全...

论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一直是作为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理想与社会模式而存在着。《老子》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对和谐精神更是有着深刻的见解。分析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起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从而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融于现代精神文明之中,完成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一、老子关于人自身和谐的思想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老子认为,要想达到人自身的和谐,就要塑造健全的人格。“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十章)这就是说,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是形体和精神合一而不偏离。“抱一”就是抱“道”,能抱“道”即是使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可臻至于和谐的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老子反对贪欲,主张淡泊。比如“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三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去此。”(《老子》第十二章)如果个人纵情于这些声色犬马的生理欲望之中,过分地满足,就会伤害人的身体,破坏人身心的和谐。和声色犬马相比,名利地位则属于更深层次的欲望,“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正如《红楼梦》的《好了歌》所唱“世人都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为虚名忙碌,为虚名奔波,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名誉与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多求多得必然会伤害自己。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道德的败坏,但贪欲的诱惑,却容易使人性扭曲和堕落。

针对人心的贪婪,老子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淡泊洒脱,知足常乐。淡泊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淡泊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展示出太多的诱惑。在诱惑中行进的人,更要保持这份淡泊,只有淡泊洒脱,才能心常安泰。其实淡泊和知足关系非常密切,老子主张淡泊,同时,他把知足看的也很重要,“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只有内心体会到满足的那种充实感,就会永远感到充实。

现代社会以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其重要目标之一,这必然引发个人对私欲、权势的渴望和追逐,导致人性的异化。老子淡泊,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的思想无疑是一贴清心丸,对于执迷于富贵得失、名利争夺之中的现代人起到警示作用,在心灵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从而健全人的心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

二、老子关于人与人和谐的思想

社会性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我们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联系。那么怎样与人和谐相处?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呢?对于这个问题,老子又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一)宽容豁达,有容乃大

老子认为道包容万物,善利万物,是最大的善者。人与人相处也要宽容、豁达。“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老子》第四十九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他认为,人人都应不以私见待人。看到善良的人或善良的事情,圣人应以仁慈之心去亲近他;看到憎恶的人或不舒心的事情,圣人也应该一样以仁德之心去感召他而不抛弃他。

与人交往,老子不但提出要宽容,而且还提倡要“以德报怨”(《老子》第六十三章)。以德报怨,就是以恩德来报答别人曾给予自己的怨恨。显然,没有与人为善的愿望,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宏的气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二)诚信为本,坦诚相待

从古至今,讲信用、重信誉,一直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古人还将“诚”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道德规范的核心。《老子》展示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老子》第四十九章)的博怀,向世人昭示着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境界。同时,他又指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二十三章)就是说,一个人若是不守信用,就会有人不信任他。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抱着一种求真的态度。我们往往追求代表真实的人和事物,因为它代表着最崇高的美德诚实与正直。

三、老子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一)搞好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老子指出:“六亲不和,安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旨在追求六亲(即父子兄弟夫妇)之和,这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家庭伦理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家和万事兴”,促进家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家庭美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谴责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和谐

老子强烈谴责社会不公,希望社会和谐、平衡、公平。他说:“天之道,其犹张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作对比说明,社会规则是极不公平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人世间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多少权势人物苛敛榨取,社会上处处可看到弱肉强食的情形,正如老子所说,剥夺不足以供奉有余。自然规律则不然,它是拿有余来补不足,而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老子斥责“人之道”,强调“人道”要效法“天道”,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

(三)以“德”治世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了一个万物归德的美好世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在老子所建构的道德体系中,二者是同一系列而层次不同的两个范畴。德”是“道”的体现和载体,从“德”做起,才是人文主义和人本精神的归宿。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品德、功德和道德,如同传统基因一样,注入在我们的血脉里。现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正把人们推向一个贪婪、倾轧、狂躁的旋涡。而老子“德之家园”正是人们在“返朴归真”的思潮中一个温馨和纯净的乐土。

四、老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人类从自然中走来,一刻也不能够离开自然,人类及一切生物都是自然之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老子》第五十二章)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 “没身不殆”。才不会吞食苦果,遭致危险。对于自然只应辅助、顺应而不是强加和毁坏,这就是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邃密、博大宏远。概括说来,最能体现其基本精神和基本旨趣的,莫过于:

(一)“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

老子的生态伦理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之上的,是以道生万物、人天同源为其基本特征的。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共同的法则。老子认为,法自然的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和母体,亦是支配制约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总法则。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的整体感在老子哲学中是异常鲜明的。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源,从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人也是天地万物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一物,物我一也”。老子的宇宙观认为,人处于宇宙大系统之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万物归根到底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人源出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且必须在自然所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

(二)“知常知和”的平衡思想

老子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天地人的有机统一和维护生态平衡,把“知常知和”提到生态伦理的核心地位。生态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置重生态平衡。人类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直至当代的科技文明和信息文明,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的面貌。特别是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更加深刻的变化,人工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代替了天然生态系统,打破了天地自然伟大的平衡,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③]破坏了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报复说明了维持生态平衡的极端重要性,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在置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老子提供了至今仍令人深受启发的伟大智慧。“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的警钟。“知常”就是认识自然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来开发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只有在大自然中重新定位,把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转变为和谐状态,我们才能拯救自己。

(三)“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

老子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一大法则,也是人类行为应当遵循的一大准则。对于人类来说,不仅要“知常”、“ 知和”,而且还要“知足”、“知止”。人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衣食住的原材料都取之于自然界,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利用和开发自然界。但是,利用和开发自然界应有一定的限度,应当适可而止。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世界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自我满足、适可而止,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所以只有知足知止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真正永远的满足。老子又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贪得无厌、过分地索取某种东西必然招致重大的花费与损耗,过多的贮藏、聚天下之财尽归己有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老子》第三十二章)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知谐社会,既要具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具有中华民族的特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共同努力,创建老子描绘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的美好家园。

上一篇:浅谈音乐素养教育中的情境教育 下一篇:先学后导,精讲多练,创设情景,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