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研究

时间:2022-10-29 04:40:37

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研究

一、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特点

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对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在实际核算过程中,根据气象部门的财务规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的规定标准为800元。

气象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气象部门只拥有管理和使用权。显然,气象部门固定资产除具有一般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外,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一)固定资产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

从社会范围来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布在非生产领域,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固定资产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决定了其使用目的的服务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作用在于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效益。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粗放性

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方式无偿取得,一般购入时发生一次性支出,不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按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不需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因而也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成本。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计提的折旧不计入当期成本,只是冲减固定基金,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三)固定资产管理分类的多样性

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气象部门固定资产基本上涵盖这六类,尤以专用设备价值较大。气象部门固定资产分类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管理的复杂性。

二、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相互脱节

气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一般由财务部门统一进行,但具体管理和使用者又多为其他业务部门,这就形成了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使用相互脱节。当固定资产被处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部门不能准确掌握减少的数据来核减资产,从而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总值虚高。

(二)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固定资产入账口径不一致

气象部门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是,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一般是同一个部门,管理部门购入固定资产时按照发票金额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账,为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运费等不分摊至固定资产成本。财务部门根据管理部门的报销凭证信息(固定资产购入发票、固定资产入库单等)将固定资产入事业账或者基建账,入事业账的固定资产成本由固定资产入库单上的金额决定,采用这种方式入账时,将为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直接列为支出,因此,这种方式下的固定资产入账成本一般比实际应该归集的成本小,但财务事业账上的固定资产金额与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账上的金额基本保持一致;另外一种方式是,财务部门根据报销凭证信息将固定资产列入基建账,等项目工程竣工时与项目开展期间发生的所有待摊费用一起转为固定资产,这样做会导致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金额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账上的金额相差甚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非财务人员,不具备财务专业知识,只能根据购入固定资产的发票金额入账,不清楚费用的归集与摊销等。

(三)管理与核算机制不完善,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气象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对固定资产的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清查制度难以落实,定期对账制度执行不严,各职能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账账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通常会造成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成本核算失真等一系列后果。主要包括:(1)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按照固定资产价值,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导致不同会计期间事业支出高低悬殊,虚增了事业成本,影响了事业支出的考核与分析;另一方面,账务处理比较繁琐,难以直观、准确反映外购固定资产这一经济业务内容。(2)一般情况下,因固定资产入账后不需要提取折旧,故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其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的账面价值是不变的,不会因为固定资产使用磨损而使固定基金随之减少,而这必然会出现以下的弊端:一是容易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单位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从固定资产购置直到报废的整个时间段内,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数值都不发生变化,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要发生合理损耗,这样就会造成资产总额虚增。二是不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实净值的差额会越来越大,从而使固定资产的价值背离。另外,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丢失时,是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这种做法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虽然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中国气象局考虑自身业务的需要和气象部门财务人员自身的素质,规定暂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三、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措施

针对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一)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水平

首先,管理者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增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次,加强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对气象部门的重要性,并配备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要通过各种教育与业务培训,如素质教育、财务专业知识培训等,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提高、拓展与更新,以适应固定资产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每年年终至少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做到账实相符,物尽其效。二是建立抽查制度。坚持重点清查与专项清查相结合。对经常使用固定资产的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清查,必要情况下也可进行专项清查,杜绝和防止固定资产的闲置或流失,实现对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与充分利用。三是建立资产核销制度。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要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如实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真正做到固定资产实物清楚、账实相符。四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解决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执法力度,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增设固定资产会计岗位,配备统一的专职固定资产会计

气象部门的财务体制是所有账务由财务结算中心统一集中核算,财务结算中心主要根据气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和附属企业设置会计岗位,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结算中心核算资金量大,业务繁多,建议财务结算中心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会计岗位,配备专职人员统一对气象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负责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核对沟通,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结语

本文根据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特点,对气象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与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制度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现状的有效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气象部门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只有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建立起一套科学、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机制,才能确保气象部门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J

参考文献:

1.张惠琼.从财务管理视角思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19-21.

2.杨晓宏.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J].经济师,2010,(10):249-251.

3.赵婧.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69-272.

4.蒋业香.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16-117.

上一篇: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下一篇:污染源现场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采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