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学生举起手来

时间:2022-10-29 04:36:24

让我们的学生举起手来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懊恼的是学生不举手,教师的提问没有人愿意回答,课堂内死气沉沉,很压抑。举手是参与学习的表现,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反映,如果课堂内学生个个都愿意举手,都争着阐述自己的观点,气氛活跃,那么这堂课教师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举起手来;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54-01

潘长江老师的《举起手来》是一步精彩的电影喜剧,课堂上让我们的学生“举起手来”就是一堂精彩的教学课堂。精彩的课堂上少不了学生的精彩表现,学生的精彩就要积极举手来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们往往抱怨学生不积极、不举手、不回答问题。学生课堂上不爱举手这到底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举不举手在于教师,教师唯有从自己的教学各层面着力,学生就不至于上课习惯“缄默”!

一、教师的提问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差大,学生无从回答

一节课上,教师讲解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当老师想起该给孩子们一点表现的时候,就随意的抛出一个自认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教师讲解了一节课的结论。以老师自己的理解,已经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可孩子们前半节课都是跟着老师在马不停蹄的飞奔,甚至是“坐飞机”,一时三刻也不能吃透老师的长篇大论,又如何能在分秒必争的课堂问题提出时迅速想好答案来举手回答呢?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问什么比怎么问也重要。老师应在课前准备好学生的必答问题,站在小孩子的位置来思考问题,去除成人和小孩的认知差异。曾经听说有老师设计公开课教学时,请几个同年级的学生来试听自己的问题,结果取得喜人的成绩。这就是去除了提问和学生认知水差的好方法,学生才有答案来回答,也才能在课堂上“举起手来”。

二、教师平时课堂缺乏问题意识,学生不会提问题,也不习惯举手回答问题

有一篇文章介绍说犹太人家长每天都会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问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家长比较少,就算有每天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也顶多会问一问孩子有没有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别说问孩子有没有提出问题的。其实是家长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觉得课堂能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学到了知识,也就不再关注提出问题了。看一看优秀的课堂实录,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甚至是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一定是一堂特别精彩的课堂了。平时的课堂上,我们老师更多的关注了自己该教什么,而没有思考学生该学什么,也没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忽视了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己提出的问题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爱迪生提出:母鸡为什么能孵出小鸡?就自己去尝试;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就思考了一辈子,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没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回答问题的喜悦心理。要让学生举起手来答,先让我们关注他们举起手来问。

三、教师在平时对学生回答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鼓励,使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很快降低

我们会在低年级的课堂上看到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争着让老师叫,没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还会不高兴,说老师偏心。越是高年级的孩子们却越来越不喜欢举手,躲避着老师的目光。这说明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反而不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了。这与教师对学生平时回答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鼓励有关,使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越来越低。提倡课堂上及时给予回答问题的学生恰当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回答问题是一件殊荣,每一次回答问题都是自己的一次表现,每一次举手、每一次答问都是自己展示能力的机会、锻炼的机会。教师的重视、积极的鼓励,学生也就重视起来,明白举手答问的价值。我是一个不爱举手答问的人,离开学生时代才发现自己的不举手答问真是人生一大损失。让我们的学生早一点认识到举手发言的重要性,也就可以让他们积极的举手发言了。

四、教师没有珍惜“沉默层”的每一次举手

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有“沉默层”,这些学生很少举手发言,总是做听众,做陪客。有的性格内向,知道了也不说;有的是成绩差,回答不上来,无话可说;有的可能曾经有过被嘲笑的经历,缄口不语是为了躲避嘲笑,而改造“沉默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使“沉默层”不再沉默,那课堂的参与率才会真正达到一个高水平。一般来说,真正内心不愿举手的学生是很少的,大多是怕这怕那不敢举手,对于一个经常不举手的同学,偶尔举一次手是需要有很大勇气的,教师要很好地保护这朵火花,绝不能轻易放过。对不想说、不愿意说、无话可说的要分别予以不同的激励,引导他们能第二次举手。

五、教师的学识与师生关系和学生是否举手也有很大关系

教师业务水平能力高,课堂表现丰富,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也会积极举手答问。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促使学生积极举手。中学生上班主任的课,举手发言会多一些,小学生对自己更感兴趣的语文或数学上课举手会多一些,都说明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学识关系着学生课堂的举手发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上课积极的举手发言,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拉近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课堂上也就能举手答问了。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没有完全不爱学习的学生,欠缺的是教师的有效引导。从学生不敢举手、不愿举手这一看似小事的举动中,我们要看到背后的根源所在,及时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举起他们的手。愿我们的课堂在老师的精心打理下,能够让学生做到“小手如林,小脸通红,小眼放光”,营造出一节又一节的高效课堂。潘长江老师因为《举起手来》长留银屏,让我们上课老师因为举起手来轻松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云花.“举起手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5.

[2] 渠 璧.“学生分类回答”当慎重[N].中国教育报,2011-12-09(007)

上一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