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29 04:18:40

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作为教师,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化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创新思维教学氛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教学氛围的提供又是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俗话说: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提问引导技巧,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本质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造成瓶内外气压差,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出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还有诸如HC1, HBr , HI、so,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然后再进一步启发联想,如果改变溶剂类型或采用混合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呢?学生经过适当的启发很快就会联想出,如果改水为氢氧化钠作吸收剂,那么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等也可作喷泉实验,如果采用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按4∶1的比例混合,则同样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本来略显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所知发挥想象以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新奇感,也让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三、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彻底拼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的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可以与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口语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化学问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情况,可用“高失氧,低得还”表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总结出四个字“写”、“改”、“删”、“查”;电解池中电极名称也总结出“正、阳、氧”等等。在高一新生知识基础较薄弱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这些基本规律,并且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需要为动力,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上一篇:做一个“懒惰的”物理老师 下一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