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及其实现途径

时间:2022-10-29 03:00:45

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是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作者从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内涵式发展,消除教育系统内部数字鸿沟的观点,文章还简要分析和展望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14-04

引言

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从建国初期50年代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的多样化诉求,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知识的唯一来源,人们日益认识到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技能、提升素质、培养兴趣。在终身教育理念广为传播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相比学校,校外教育机构更是社会的“缩影”,它与学校协同发展,构成了良性教育生态格局。同时,学校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不足,日益重视与社会接轨,主动顺应大教育格局,积极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与家庭、社会社区一道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素质养成教育,合力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但是,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如何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挑战的新情况、新问题。校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需要迎接信息化,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因此,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摆在校外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

美国未来学家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突出强调即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就是以知社会,他预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结合会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以及交往方式等产生巨大变革。目前,这一切都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产生撬动了整个地球,并将一切比特化。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正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也就是“计算机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成为社会转型所追求的方向,也成为社会变迁所赖以的社会物质基础,因特网将我们一网打下,没有人能逃脱这张用信息技术编织而成的神奇网络。

波及全球的信息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既是新技术、新媒体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变革,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当前,信息化成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而教育的功能就是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智力与人才保障,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教育,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关键。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有机构成,要培养现代化人才。光靠单一的学校教育显然不够,学校也无法提供学生成长需求的全部资源和养分。现代学生只有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构成的大教育系统才能得到全面、丰富、自然的教育,才不至于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校外教育同样肩负着信息时代赋予的重任,简言之就是校外教育也应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信息化也为校外教育创新改革提供了技术与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校外教育将会提高校外教育活动质量,提高校外教育活动效率。

二、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活动场所建设的基础

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是开展校外教育工作的基础,《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这为开展活动场所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一直受到重视,《关于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4号)的颁布在推进青少年宫、劳技中心、少科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鼓励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由于政策法规的保障以及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开展与服务的需要。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校外教育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f2010-2020年1》指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创新改革与优质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也应结合教育信息化工程。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是受法律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而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教育基础设施应成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办发[2000]13号还是中办发[2006]4号都未把场所信息化建设提上建设日程,可能是由于我们国家教育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以及家校通等建设。但是,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应该重视校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信息化作为保障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性物质条件,应该成为衡量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好坏的重要考量指标。无论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文件,都把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场所建设从内涵到内容都应“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这就要求我们把信息化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信息化建设理所应当。

三、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未成年人发展的诉求

新一代数字原生代②正在崛起,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专门研究了中国都市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数字产品以及信息服务的使用,该调查发现数字原生代已然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新生网络力量,虽然数字原生代年龄小,但他们却是互联网上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又如。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尽管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

所占比例下降较多(与该年龄段实际人口数下降有关),但他们却与20-29岁年龄段构成了网民的主体,而且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9.9%。可见,未成年网民已经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这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的体现。不可否认,基础教育的对象已经基本实现了过去的数字移民到数字原生代的身份转变,这一转变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理念、教学的观念、内容以及方法手段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转变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需求。

未成年人的发展包括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两个方面。从未成年人社会化发展而言,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它使得下一代既能适应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他们的要求,也能适应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简言之。教育就是要促进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当前社会是信息社会,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公民毫无疑问地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的,信息社会有自己的行动规则,这是个体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因此,信息化是当前个体社会化的一种途径,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就当前社会来说,没有信息化的个体社会化是失败的社会化或是没有竞争力的社会化,因此,作为培养社会意识、社会知识以及社会技能的校外教育必须以信息化的姿态满足青年一代人的社会化发展需求。此外,正如前面所述“新一代数字原生代正在崛起”,这一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个性张扬、崇尚自由,这一代人有着对自由、个性无限的渴求。信息化本身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变革,也就是器物变革、制度变革以及观念变革,因此。校外教育信息化也应是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就是校外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倡导个性化教育,只有把握信息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于未成年人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未成年人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共同诉求。

四、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生态平衡的需要

传统教育生态学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考察作为生态主体的学校在一定生态环境内的合理分布。学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其分布的合理性决定了教育生态是否平衡,同时也决定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作为现代教育有机构成的校外教育,也应与学校教育一样有着合理的生态分布,并与周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共同构建教育生态平衡。

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是教育生态平衡的标志之一,也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上述三类资源。比如信息化人才资源、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资源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等。从世界范围看,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分布还不合理,教育信息资源短缺现象尤为严重,就我国而言,教育信息化也呈现区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不平衡,正如泰普斯科特所说:即使有些孩子生活在数字时代,但是他们也属于非网络世代(Not-Generation)。这种生态失衡在教育系统内部表现也极为凸显,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要远优于校外教育信息化程度,而校外教育信息化程度整体要相对滞后,也就是说,就信息化而言,校外教育与校内之间存在着“数字化区隔”(digital divide)。尽管在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经费投入保障有力,信息化装备水平也较高,但是就信息化质量与效益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不同,它主要服务于未成年人,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相衔接。国家明确规定除了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外,“其他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体育馆、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公共文化设施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属的文化体育设施及校外教育设施,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中办发2000[13号])。我们认为,校外教育应具有基础教育的性质,“基础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是一种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性、公益性和义务性事业,从根本上讲,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只能由国家来执行”。因此,必须对服务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给予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推动校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生态平衡。信息化本身就能实现资源共享,部分地区校外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方式而得以缓解。

总而言之,校外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沟通创建了数字化桥梁和纽带。简言之,校外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五、展望

总之,教育要始终与所处的时代互动,体现时代的特征,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而促进教育者的“教”以及受教育者“学”的活动双赢。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已经实现了校外教育活动“一卡通”工程,通过“一卡通”记录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基本信息及其表现,作为评价学生以及学校参与未成人校外教育的依据。但是,我们认为,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一卡通”还远远不够,不但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工作人员信息能力的培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外教育网络化体系。

比如,建立数字化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有人提出“在网络时空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实现‘四个所有’,即实现‘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所有形式’的‘所有信息’……高质量地度过他们的闲暇时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推出了“网上世博”项目,未成年人通过“网上世博”平台通过虚拟参观来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参观世博。

又如,学生参与校外教育的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学校以及场所比较担心的问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学生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安全防范信息系统。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允许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物体以及任何人,通过任何途径、网络或服务连接起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校外教育活动安全防范信息系统可以打破传统安防的信息孤岛,提高安全防范的智能化水平,也就是将传感网技术运用到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安防系统架构中,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将实时监控、图像分析、智能处理、主动报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安防系统。

再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场所(尤其是专职从事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可以利用家校通,建立家庭与场所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及时场所活动信息。同时,场所还可以建立虚拟网络社区,学生及其家长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的活动兴趣和喜好加入一个或多个社区。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参与虚拟的网络生活或彼此沟通,分享校外教育活动体会,提供校外教育活动信息,使得校外教育活动能够走向深入,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以及辐射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忽视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信息化,应加快校外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校外教育信息化标准,整体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的解...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软件界面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