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春茬黄瓜栽培技术

时间:2022-10-29 02:35:39

日光温室春茬黄瓜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选择耐低温、弱光照、抗病性强、早熟、商品性好的品种。生产中表现较好的有:津春3号、津春4号、中农5号、中农13号、甘丰11号、甘丰8号和密刺类及碧绿、津优系列黄瓜等。

2.播种育苗

按每亩4000株秧苗计算,每亩需播种120g左右。播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用种子量1.5倍的50℃~55℃热水,将种子放入水中不停地搅动,当水温降到25℃左右再浸泡4~5小时,浸泡后的种子用清水冲洗2~3遍,纱布包好,放在28℃~30℃的温度下催芽。催芽过程中早、晚各用30℃温水淘洗1次,当70%种子出芽时即可播种,采用营养钵育苗,适宜的播种时期11月下旬,播种后室内白天温度控制在28℃~30℃,夜间18℃。

3.苗期管理

苗床上加盖小拱棚,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保持17℃~20℃。白天要揭开小拱棚,夜间再覆盖上,夜间以保温为主,生火加温为辅。在水分管理上,播种时浇透水后到两叶一心前一般不用浇水,之后如表面发白,心叶颜色变浓,大叶萎蔫时应浇水,浇水多在晴天上午进行。定植前一周要控水降温进行炼苗,一般白天温度控制在20℃~23℃,夜间10℃~12℃,可提高作物抗逆性,使秧苗能够更好地适应定植后的环境条件,当秧苗5~6片叶时,开始定植,一般在1月中、下旬进行。

4.定植

当10cm土层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定植。按行距50~60cm,株距20cm打好定植穴,每穴施入5g二铵做口肥,与土拌好避免烧根,退下营养钵将土坨放入穴中,埋好稳坨,穴内浇透水,等水下沉后用土严密封闭定植穴。

5.定植后管理

5.1缓苗期管理 关键措施是防寒保温。晚间扣小拱棚,室内挂天幕,室外盖保温被,尽量密闭保温促进缓苗,这时温湿度都要稍高些,温度白天25℃~28℃,夜间20℃。

5.2缓苗后到采收前管理 缓苗后要及时浇缓苗水。前期白天地温保持在18℃~20℃,气温控制在28℃~30℃,保温被要早揭晚盖,尽量增加光照时间,缓苗后要及时插架,用竹杆插成直立架,并及时绑蔓,或用尼龙绳吊蔓。第1茬黄瓜收前应控制浇水。温度最低不低于13℃~15℃,超过23℃要放风。前半夜控制在15℃~18℃,后半夜控制在11℃~13℃。

5.3结果期管理 进入结果期以后,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控制好水、肥、气、热,延长结果期。秧苗的修剪:植株10片叶以下发生的侧枝全摘除,上部侧枝在雌花前留1~2片叶后摘除,多余的雄花、卷须、下部老叶及病叶全部摘除,瓜秧距膜10cm时开始落秧;水肥管理:根瓜收获后5~7天浇一次水。盛瓜期看天看地看苗浇水,一般2~3天浇一次水,并随水追施尿素与二铵每亩10~15kg,一般2次水追一次肥,浇水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加强通风,防止空气湿度过大诱发病害;温度管理:采取变温管理,日出前轻度放风排湿,日出后到午前控制放风,使室内温度迅速升高到28℃~30℃,此时虽然湿度大,但因温度高不易发病。当温度超过32℃时要放风,上午尽可能维持高温4~5小时,而后加大放风量,将温度降低到18℃~22℃,这样有利于光合产作物的分配。前半夜保持14%~17%,促进光合作物的运输。后半夜到次日清晨保持较低的温度10℃~13℃,抑制消耗。

6.加强病虫害防治

6.1黄瓜霜霉病防治 症状:发病初期叶正面出现黄色小斑点,扩大后由于受叶脉限制而成为淡褐色多角形病斑,叶背面产生灰紫色霉层,发病严重时,造成叶片提早焦枯死亡。防治: 要求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并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尤其是在采收期更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常用的化学农药有甲霜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等。在农药的使用方法上,应根据阴雨天棚内湿度较大,可以利用可湿性粉剂进行喷粉或者使用烟雾剂;晴天的中午,可以采用喷雾的方法,并且开棚放风,以降低湿度。还可以利用叶面喷肥,喷施1%的碳酸氢铵也可以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

6.2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受害呈水渍状圆斑,稍凹陷,略带淡黄褐色。叶片受害,初期呈水渍状小斑点,呈多角形黄褐色角斑,潮湿时,叶背病斑处呈白色“溢脓状”,果实病斑为圆型,常形成溃疡和裂口,可向内扩展,沿维管束果肉变色。防治:首先要减少菌源,种子消毒,温室内灭菌。其次是通风降湿,减少结露时间。在药剂防治上,喷撒10%乙滴粉尘剂,每亩每次1kg。发病初期可用1∶1∶200波尔多液、DT杀菌剂500倍液、农用链霉素200ppm等喷叶处理。

上一篇:无公害糜子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发挥区域优势 培育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