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比对A/O—MBR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

时间:2022-10-29 01:39:42

碳氮比对A/O—MBR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

【摘 要】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A/O-MBR系统脱氮效率的理论表达式及回流比为300%时脱氮效率与碳氮比关系。采用人工模拟配水进行试验验证,试验中进行了四次进水碳氮比(CODcr/NH4+-N)的调节,四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3.06、3.57、4.80、7.89,对应的TN去除率分别为25.76%、43.55%、47.94%、67.00%,理论值分别为43.67%、50.99%、68.65%、75.00%,发现TN去除率随C/N的增加而升高,说明C/N是制约TN去除率的重要因素。同时对TN去除率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拟合度和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R=0.9175。

【关键词】 A/O-MBR;脱氮效率;碳氮比;

1 脱氮效率表达式的推导

图1为A/O-MBR系统物料平衡示意图,我们要对该系统的脱氮效率进行理论推导,首先需要进行条件假设:(1)进水无NO3--N和NO2--N,这正好与本试验相符合;(2)NH4+-N在好氧段全部转化为NO3--N,并全部进入MBR;(3)MBR不发生反硝化反应,本试验中MBR反硝化不明显;(4)MBR回流至缺氧段的NO3--N反硝化进行完全;(5)忽略细胞同化作用消耗的氨氮。

基于上述假设,该系统的理论脱氮率(η)可以表示为[1]:

根据上式可知,MBR混合液回流比越大,脱氮效率越高,如图2 所示。由图可见,要取得满意的脱氮效率,必须有足够大的回流比,如要保证80%以上的脱氮率,回流比须大于400%,而且随着回流比的增大,再提高脱氮效率很困难。因为回流比的过度增加,会造成带入缺氧段的DO增多,从而影响反硝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一般回流比取值为200~500%,太高则动力消耗过大[2]。故A/O工艺的脱氮率一般很难达到90%以上。

要达到理论脱氮率,需要充分利用进水碳源,使回流至缺氧池的NO3--N完全反硝化掉,即不产生硝酸盐的积累。

设缺氧段的COD浓度、TKN浓度、NO3--N浓度分别为Sa、Wa、Ca,根据物料平衡,有下列等式成立:

设进水COD/TKN=S0/W0=x,还原单位NO3--N所需的COD量为k。k值与系统污泥停留时间(SRT)、内源衰减系数及可生物降解生物体比例及进水水质有关,对于生活污水可取k=7mgCOD/mgNO3--N[3]。缺氧段恰好完全反硝化需要满足下列关系:

在好氧段,进水中的TKN完全硝化变成NO3--N,所以好氧段出水NO3--N浓度等于缺氧段TKN浓度,即Ce=Wa,将此式代入式(1.6)得

将满足式(1.10)的r记为rm。式(1.10)说明:当x≥k时,任何回流比都不能使上式成立,此时缺氧段反硝化后有机碳的量有剩余。当xrm时,缺氧段反硝化后NO3--N有剩余,再增大回流比对脱氮效率没有影响。现在,我们对A/O-MBR系统的脱氮效率总结如下:

试验中控制回流比为300%,在此依据表1绘制r=3时的η-x曲线(k=7),如图3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回流比为300%的情况下,理论上,当C/N

2 试验验证

2.1 试验装置

图4为缺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MBR系统(A/O-MBR)工艺流程图,该系统主要由两级生物接触氧化池和膜生物反应器两部分组成。

废水经水泵提升后先后进入缺氧段和好氧段,之后好氧段上清液溢流至膜生物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内安置有中空纤维膜组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混合液部分经回流泵回流至缺氧段进行反硝化,部分在水位差的作用下经膜过滤后形成系统出水。

膜出水为间歇方式,由液位控制器控制。

2.2 试验条件

试验接种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厂A2O反应池好氧端,污泥呈灰褐色,沉降性能较差,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SV30达到88%,SVI为52,MLSS在16945mg/L左右,此外镜检发现,存在累枝节虫、轮虫和少量钟虫,试验共运行了146天。

试验启动前,对污泥混合液进行24小时闷曝,之后部分经筛网过滤后移入反应器中,并辅之以原水进行接触氧化段填料挂膜和MBR池污泥驯化培养,初期测得MBR池MLSS为1633mg/L。

试验进水采用人工模拟配水,配水组份包括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碳酸氢氨、磷酸二氢钾、碳酸氢钠、硫酸镁等,具体指标见表2。

2.3 分析方法

本试验测定项目有CODcr、NH4+-N、NO3--N、NO2--N、pH值、温度等,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均依照国家环保部颁布的标准方法[4]进行测定,其中COD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NH4+-N测定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NO3--N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O2--N测定采用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

2.4 C/N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试验中考察的C/N是指进水CODcr和TKN之比,而试验配水组分无有机氮成分,所以此处TKN可用NH4+-N代替,即CODcr/NH4+-N,C/N>7代表反硝化碳源充足。

试验中进行了四次进水碳氮比的调节,对四个阶段的C/N和TN去除率取平均值后,得到如表3所示的C/N与TN去除率的关系,我们发现C/N与TN去除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依据表1计算各个C/N所对应的TN去除率的理论值。

由上表可以看出,TN去除率随C/N(CODcr/NH4+-N)的增加而升高,说明C/N是制约TN去除率的重要因素。

我们再对TN去除率试验值(X)与计算值(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图5。

由上图可以得到TN去除率试验值(X)与计算值(Y)的回归方程为Y=0.7954X+22.938,相关系数为R=0.9175,说明二者的拟合度和相关性较好。

3 结语

碳氮比是制约脱氮效率的重要因素。当C/N

参考文献

[1] 程晓如,杨开等.浅淡A/O生物脱氮工艺的设计计算[J].环境工程,1996,14(4): 12-15

[2] 张璇,文一波,孙星凡等.A/O改进工艺脱氮效率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增刊,15-17

[3] 王伟,彭永臻,孙亚男等.分段进水A/O工艺流量分配方法与策略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1): 89-92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空间衍生关系探索与城市空间塑造 下一篇: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