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衍生关系探索与城市空间塑造

时间:2022-08-05 03:20:09

空间衍生关系探索与城市空间塑造

【摘 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增长彰显着国家磅礴动力的同时也体现着需求增长的劲头,高速城市化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这种高速建设进程中,城市建设常常出现摒弃城市主客体关系,片面体现某一城市需求的情况,以至于在实现城市片面需求的同时畸形和扭曲着城市空间的概念,这种建设模式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生存生活的需求,而且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乃至文化延续的桎梏。因此,本文旨在从空间本质、空间关系的探求中,理解空间建设的意义,升华对城市建设的认识。

【关键词】 空间 衍生 空间衍生 城市空间 塑造

1 从空间到空间衍生

⑴空间

经典物理学对空间的定义:宇宙中物质实体之外的部分称为空间;航天术语:外层空间简称空间、外空或太空;数学上:空间是指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及一些额外结构的集合;几何学对空间定义:空间是三维的,从空间中的一点只能做出三条通过该点且相互垂直的直线;中国古代哲学中也对空间有相当的认识,例如,道家思想中对空间的认识: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管子》书中《宙合》篇,后人解曰:“四方上下曰合”,“合”即为抽象意义的空间概念。由“四方上下”着眼进行定义,显然是强调的其三维性;《庄子·庚桑楚》对空间的定义则强调其客观实在性,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即是说,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它可以容纳一切,其本身却不能被别的东西容纳。

经典物理学的空间论是以客观感受为基础的,是经验世界中通过意识定义后形成的相对关系;航空术语着重的是领域性的表达和解释;数学上的空间概念表现为一种堆积和组合,是从空间外部(其实也是另一个空间内部)看待空间的表达;几何学上的空间观被定义为一种延伸,是从点开始的三维演化;《道德经》中对空间的解释揭示了一种相对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存在;《管子》和《庄子》中对空间的表达在于物质存在中的方向性延伸;西方认知心理学认为,空间是经验,情感,经历基础上的表达。总而言之,无论是经典物理学、数学、哲学乃至认知心理学中,对空间的定义都表现为关系的存在与互动,这种关系不是物质形态的联系就是观念形态的联系,而 “联系中”的部分则称之为为空间。

因此,笔者认为,空间就是一种以关系作为边界的互动统一,表现为物质与观念存在与互动,是实体关系,观念关系,媒介关系,代码表达的统一。在这种关系表达中,实体存在的关系构成实体边界,实体边界中的部分则是所谓的空间。如我们平时所用的器皿,衣服,住房等;观念关系之间形成的边界定义为观念边界,观念边界的包围形成观念空间,它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对实体反映认识总结,抽向,从而形成的经验,取向,精神,判断的表达,当被线索触发时,这些经验,取向,精神,判断就限定了观念层面的空间。例如权利空间由观念中的权利理解,权利辐射,权利边界限定。从这一层面说,空间是一种观念关系;从分类学来看,人类以分类或者定义来表现生存意义,那么在这种分类中,空间将以特殊形式的定格表达同一性并传达其价值存在,从这一层面看,空间作为一种媒介;人类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空间的存在,那么,解读自身的存在就是对空间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大都表现为抽象化的形式,它是一种约定俗成,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从这一层面看,空间存在是人类对客体内化后外化的形式,是一种代码,一种人类自身翻译自身的代码。

⑵衍生:指演变而产生,从母体物质得到的新物质(如经过取代或水解) ;如化学中的置换,水解等形式。

⑶空间衍生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最初的意识是人类各种意识和观念雏形的混合体,马克思把它叫做人类的“自意识”。这种“自意识”的伴随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肯定和扬弃,定义、升华着空间的概念和范畴。因此,原始存在的物质性空间在“自意识’’的作用下被捕捉和定义,原始空间形塑着身在其中的人类行为,从而衍生出观念性的空间,观念认识的进步衍生出较为丰富的实体空间,实体空间的演绎同人类主观能动创造结合又将丰富着观念层次的空间,如此,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一步,空间形态呈现出循环螺旋向上,不断衍生的过程。

2 城市空间

从空间定义来看,城市本来就是一个空间,那么城市这一概念主要是表现其特性归属的范畴,这种特性归属的实现是依赖于人类对空间的解读, 我们今天的所谓城市是高效率,高速度,高密度,快节奏的代名词,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居住范围,如果拥有了这些特性的空间,我们都可称之为“城市”(定性而非定量,有别于城市规划中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由此可知,城市空间是人类以自身经验,总结认识,情感取向作为基础形成一定意象,并赋予空间的趋向性表达。

3 从空间衍生到城市空间塑造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形成了意识,并在对经验世界的不断总结和认识中升华自我,当这种自我(需求)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将这种需求以实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时,我们将这一承载人类行为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物质外壳定义为城市(空间)。这一物质载体以其编码的线索触及身在其中的我们时,’’这样’’或者’’那样’’的设定也就实现了与我们观念中个性或特性的契合,这种契合同时作用于我们的观念形态,并通过经验,经历,态度,文化综合的方式构建出观念图式,也就是抽象的,扩大的空间。而无数个这种抽象的,扩大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并以其时代的独创性存在并指导该时期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就主导了该时期的城市特色。通过空间衍生元素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的累计,则更加丰富了空间的存在资源和空间的衍生资源。人类进步,城市发展正是以这样一种不断衍生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向前发展的。

4 结语

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塑造应该是以人的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规划,是在明确认识城市建设中主客体关系下进行的规划。这种规划行为中,我们应该尽力而非绝对地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应该历史地,动态地,相对地实现人需要的目的,力求在某一时空点上,实现历史与当下,多样性与特殊性的平衡,实现城市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4] 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文艺理论,2007年第6期

[5] 王圣云,空间理论解读:基于人文地理学的透视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

[6] 贺天忠,鲁定元,西方现代空间理论研究动向与启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卷第3期

[7] 何淼,张鸿雁,城市社会空间分化如何可能—西方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的中国意义 世事观察,2011年第8期

[8] 王骅,城市空间演进的人类学解释—以权利关系为视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论文

[9] 徐宁,基于文化转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理论建筑与文化,2011年1月

[10]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1] 高春花,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理论的哲学构建及其意义理论视野,2011年第08期

[12] 任绍斌,吴明伟,西方城市空间研究的历史进程及相关主题概述,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5期

[13] 张浩军,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东北大学学报,2008年3月

[14] 姚准,城市空间研究的文化视角,规划师,2006年第2 期

[15] 朱东风城市空间研究回顾与展望—兼论城市空间主客体性的融合 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12期

[16] 李东方,论意识在审美活动形成中的意义《科技信息》2006年06期

上一篇:浅析住宅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碳氮比对A/O—MBR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