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12年之约

时间:2022-10-29 12:46:39

这是一场手工艺界久违的盛会。

12年前,当一群心怀梦想的媒体人聚在一起立志做这样一本纯粹的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文化的杂志时,就在想象这么一天:齐聚各领域的朋友,共飨一道手工艺的思想盛宴。

12年来,我们以传承文化、引领生活为己任,在浮云中来往飞翔,在寂寞中坚守梦想。我们以一本杂志连接了手工艺界的人士,让大家找到了族群的归属感。有读者曾来信说:“它的宁静美好,就像一只温柔的手,给纷繁生活中困惑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每天,我们都能碰触到一些有趣的人和事。而那些有匠心精神的手艺人,总会让编辑们感慨并感动着。无论是在世界级工厂里打磨一件首饰,还是在偏远山村里制作一个竹笼,工匠们呈现出的都是一种状态。他们少有傲慢,即使他们能做出价值连城的作品;也少有卑微,即使他们没有富裕的生活。他们不会把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挂在嘴边,也不懂什么活态传承,他们只是一辈子默默做一件事。

这大概就是“品质”。

12年来,我们最美好的品质就是如匠人一般坚守,而生活的美妙恰恰在于“一切的坚守总会有美好等着你”。

我们站在了风口上。总理在全国两会力倡“工匠精神”,“十三五”规划纲要列出“振兴传统工艺”……新文艺复兴时代到来,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人倾力想来保护、传承手工艺。

事实上,当“工匠精神”被赋予时代的内涵与使命后,人人都在寻“匠”,手工艺、制造业、科技领域……在当今时代浪潮中,商业文明开始一股脑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方法论,一直备受冷落的传统手工艺打开了新局面。

我们开始酝酿一场手工艺行业的盛会。

手工行业总是封闭式学者研讨会、工艺美术展会、设计师交流会、爱好者聚会,那些学者、大师、设计师、企业家、平台推手,怎么就不能共话行业发展?没错,它应该打破行业圈层局限,应该形态新颖而多元。困难却值得一试,因为一个圈层就如同一片湖泊,只有潜入才能在其中遨游,也只有把一片片小湖泊汇聚,才能形成不会干涸的。

活动名称最终定为“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它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一份匠心的表彰,是一场生活美学的演绎,它还给中国手艺该有的自信和荣光。

5月14日,东莞观澜湖国际会议中心。众人踏上红地毯,在感懒树创始人杨青设计搭建的夏布签到墙上,以毛笔落下签名。衡韵雅序的开场大秀似一幅幅中国传统诗意生活画卷;高大上的宴会厅,600个座位座无虚席;民间文化守望者、艺术跨界践行者、匠心品牌造就者、行业发展推动者、工艺学术研究者对“文脉传承・日用之道”“工匠精神的当代使命”等话题展开探讨,找寻手工艺发展的出口,让听者明白,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匠心再造者……

线下活动完美收官。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活动120家媒体联合报道,加之优酷土豆全程直播,影响近4 000万人。无数读者为没有亲临现场而深感遗憾,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决定本期以特刊形式还原盛会,致敬匠人、匠心,也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要感谢的人和机构很多。感谢提供学术指导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提供支持的各大美院、各省市工艺美术协会、非遗保护协会,其他支持单位一并感谢,不一一列举。感谢带来精彩分享的嘉宾、德艺兼具的工艺大师、远道而来的朋友、参与报道的媒体、提供后勤服务的观澜湖。

特别要感谢来自台湾地区的工艺大家及推动者:陈曹倩女士、黄永松先生、陈景林先生、王侠军先生。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汉声》的黄永松先生。黄老在活动前两日突然告知行程取消,因老搭档病危。当得知很多听者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时,他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出席。然而活动前一日,不幸的消息传来,吴美云老师离世。那一刻黄老若说无法前来,我想,所有人一定能体谅他的缺席。然而,深夜12点,他出现在签到大厅,脸上带着憔悴,却面朝我们微笑。一位73岁的老先生,45年来坚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而努力,为推动民艺被大众认知而努力,让人由衷敬佩。

最后,要感谢我们自己。12年一个轮回,初心不改。中国虽没有成为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但未来必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国,因为我们有五千年丰美醇厚的文明传统。这是为什么要做《中华手工》杂志的初衷。

《中华手工》是一本杂志,“中华手工”则是一个产业。愿有你同行,走进下一个12年!

上一篇:恢复与重建我们的生活方式 下一篇:可加温的静脉输液监测装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