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英雄自有真

时间:2022-10-29 12:39:45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鸿门宴上项羽的种种“奇怪”表现,我们在教学中通常归结为项羽骄傲自大、寡谋轻信、妇人之仁。致使放虎归山,酿成一生之限。如此的观点讲了许多年了,却突然发现自己越讲越没底气,越讲越说服不了自己了。

细读《鸿门宴》,查阅相关资料,再观项羽的种种表现,笔者以为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放走刘邦,是因为他本不存杀刘之心,也无需当时杀刘,更不忍下手杀刘。放走刘邦,不是因为骄傲自大、缺少谋虑,相反这正是他率真而爽朗、冷静而有谋虑,仗义而不失英雄本色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放走刘邦。是项羽美好意愿的外在显现。

连年的征战,终于了秦朝,项羽并不贪心,他不想独吞胜利果实,他只想尽快安定天下,大家分享胜利成果。这从鸿门宴后项羽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进入咸阳后不久“心怀思欲东归”,“乃分天下,立诸将为王,而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假如项羽当时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趁机刺杀刘邦,那么刘邦是除掉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刘邦手下10万大军岂能坐视不理,各路诸侯又岂会善罢甘休?他们会以项羽失去仁义,联合反攻,天下将再次陷入大乱,那么项羽也就真成了“亡秦之续耳”。而在连年的征伐中究竟鹿死谁手,谁能夺得天下,皆未可知。这些作为一军主帅,不可能不考虑。项羽的理想是尽快安定天下,杀了刘邦所引起的新一轮征伐,显然不是他想要的。他没有刘邦那样的野心,他无意坐天下、当皇帝。他天真地认为大家一起打下了江山,理所应当各得其所、各享其福。因此鸿门宴上刘邦既已登门致歉,主动放弃关中,项羽自然愿意言和。所以项羽放走刘邦并非骄傲自大、优柔寡断,而是其美好愿望的外在显现。

二、放走刘邦,是项羽自信智慧的集中体现。

《鸿门宴》中记载:“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在这样一种军事力量的对比下,项羽想杀刘邦,不妨正大光明,带兵杀过去,稳操胜券。何须借助鸿门宴,杀掉前来负荆请罪的刘邦而留下骂名?《项羽本纪》中记载钜鹿之战大胜之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在这样的威势下,项羽放走刘邦,是有足够的自信的。

鸿门宴前,项羽本来盛怒之下想要击破沛公军,但刘邦拱手让出胜利果实,项羽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关中,所以双方不计前嫌,抛弃“小人之言”带来的隔阂。这里项羽利用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巧妙地转移了矛盾,让自己处在坦然的境地,避免陷于不仁不义,这样的项羽难道不够智慧吗?至于曹无伤本是利令智昏、想讨好巴结的小人,项羽这样气度恢弘、光明磊落之人本也不喜欢这类谄媚奉承的小人,自然也不会在意区区一个曹无伤的生死。所以说项羽在鸿门宴上及时调整战略放走刘邦是自信、智慧的表现,绝不是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三、放走刘邦,是项羽仁义爽朗的性格使然。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勇猛过人,却也不乏真性情。他眷念旧情,重义好礼。韩信曾谓刘邦:“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陈平亦言:“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仍不忘多年前有恩于叔叔项梁的司马欣,立为塞王。项羽身上还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重义”。对于樊哙的闯人,项羽几近麻木的表现向来是人们疑惑的地方,其实理由很简单,项羽本无意怪罪刘邦,对于樊哙的闯入,他完全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对方,赐酒、赐肉、赐座,这分明是英雄相见,惺惺相惜的表现。而这也正表现了项羽爽朗而重义的英雄本色。

刘、项原本一家,他们都效力楚国,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共同反秦。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秦王朝,有共同的利益――灭秦而享有天下。刘、项曾经并肩作战、相互策应。但是,秦王朝的灭亡是刘、项两大集团的历史拐点,因为此时刘、项两大集团的共同利益消失了,共同目标消失了。剩下来的只有一条:利害之争。但项羽重情重义、顾念旧情,如果鸿门一宴,立刻反目成仇,你死我活,以他的性格自然无法做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原本是盛怒之言,冷静下来,又经项伯劝解,项羽已动恻隐之心。况且刘邦亲自登门道歉,也给足了项羽面子,项羽又怎会弃仁义不顾,而大开杀戒呢?这一点作为项羽叔叔的项伯显然十分清楚,所以才会帮刘邦出计。因此放走刘邦,是项羽仁义爽朗的表现,并非目光短浅、缺少谋虑。

项羽本是光明磊落、忠肝义胆之人,鸿门宴上借机除掉刘邦的小人之事,肯定做不出来。他若真要杀掉刘邦,理想中的情景应该是明枪实剑、公开对决。正如他在广武与刘邦对峙时所说:“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鸿门宴上言语不多、似乎“呆气”的项羽正表现出成竹在胸、仁义豁达的英雄气概。如果我们理解了项羽本不想杀刘的主观愿望,也就能理解鸿门宴上似乎“奇怪”的种种表象。

项羽的失败,其实不在于鸿门宴上是否除掉刘邦,而在于鸿门宴后他对天下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政治势力间的利益纷争。鸿门宴后,他大封天下,以为能各得其所、共享太平,结果是好心办坏事,终成败局。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历史。假如楚汉之争,项羽不是兵败垓下,被迫乌江自刎,而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那么当我们重新翻看鸿门宴的往事,一定会惊叹于当年的项王是何等的深谋远虑、仁义风范,谁又会说他自矜功伐、优柔寡断、坐失良机呢?

上一篇:“祥――林――嫂”新解 下一篇:在高三阅读教学中渗透微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