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情境和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时间:2022-10-29 11:20:47

关于数学情境和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数学情境”和“算法多样化”这两个词语对于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几乎是耳熟能详的,关于两者的讨论已经很多,但是笔者在阅读了《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年1月号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一)”之后,却发现概念性的东西虽已深深扎根在教师的心中,但其实质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很明显,还有部分教师并不是很清楚,只是隐约捕捉到了一些模糊的影子。

在该教学设计中,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几乎贯穿了整堂课,包括引入、探索、实践等各个环节,应该说设计者还是花了一定的心思,但是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什么呢?如下是其中的一个设计片段:

(课件出示一张奖状和一个镜框)奖状能放进镜框吗?

小兔打算把这次跑步比赛中得的奖状放进镜框中,它不知道能不能放进去,请小朋友们帮帮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先分别量出奖状和镜框的长、宽,再分别求出奖状和镜框的周长,两者一比较,就知道奖状能不能放进镜框。

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可以知道,上述方法不仅很愚笨。而且根本是错误的,奖状能否放进镜框,只需将两者直接比画一下立马可知,用不着测了又测,量了又量,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思维方式硬生生被拆成了一个折线形,再者,即便要量,也只能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比较周长又岂能行得通?所以,这个情境与周长并无多大关联,是不合理的。

关于数学情境的研究,最先得到人们青睐的是其趣味性,但说到底,这仅仅只是一种辅助功能;接着是生活性,本意是通过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使学生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但逐渐地,人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找到现实原型,有些即使找到,也只能牵强附会,而数学的发展又并非全然是由现实生活所推动,于是。问题情境开始受到重视;然后,人们注意到了情境的思维价值,现在很多人呼吁:数学情境创设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前提,也就是说,数学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的,坚持了这个前提再兼顾其他各个方面,才有可能创设出较成功的数学情境,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再精彩、再活泼、再有生活性,数学课脱离了思维核心就如同放羊。

为什么有些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不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太专注于数学情境的其他几个方面。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当我们在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教师的这两种能力又有多高的水平?“强将手下无弱兵”,如果教师的引导纯粹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又怎能指望学生有所发展?看来,教师必须先练好内功,并且秉持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审视自己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才可能创设出高水平的数学情境。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另外一个设计片段:

学生可能有这些说法:先用尺子量出各边长,再加出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用尺子只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用长x2+宽x2;用绳子绕长方形的四边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要表扬学生自己探索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学生今后可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生小结:

长+宽+长+宽=周长,长+长+宽+宽=周长,

长x2+宽x2=周长,(长+宽)x2=周长。

学生测量长方形边长的方法可能远不止设计者所提到的这几种,如有学生可能采用先“滚”后“量”的方法,有学生采用先“折”后“量”再“算”的方法,等等,姑且不去讨论每种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差异,即使就是上面摆出的四个式子,无论是从形式上、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在思维深度方面,后两个明显就比前两个要简单一些,也适用一些,可是教师既没有引导孩子得出四个式子的共性,也没提供给孩子比较和争论的机会,就一视同仁地给予肯定,这样你能期望孩子从别人身上吸取多少?笔者认为,采用折中式的表扬方法,表面上是照顾到了每个孩子的“自尊”,实则是使孩子丧失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和精神,因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另一方面,若将算法多样化仅仅理解为“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可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那笔者就无从理解为什么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至今还让人们津津乐道,陈景润对于“1+2”的证明为何会推迟七年才面世,而微积分符号的简化为何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不要忘了,数学本身就是通过抽象形成的,思维的简约和快捷永远是其追求的境界,不可否认,学生选用的方法中,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孩子本身的思维状况,其中必定会有差异,而先入为主的东西往往是最牢固的,也是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的,如果不及时让孩子进行区分和辨别,不用说孩子的思维能力很难提高,还有可能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和教学上的困难,更不用说数学精神的培养了。

因此,笔者认为,算法多样化主要是给孩子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在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能够主动地吸取外界的信息,并积极加以区分和辨别。以达到深化知识、发展思维、灵活应用的目的,这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反思 下一篇:关注生活情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