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实验方案

时间:2022-10-29 10:25:54

“一元一次不等式”实验方案

1. 活动的提出 本节活动课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主要通过三个数学活动(生活水平调查、猜数游戏、用小试验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不等式,建立用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

同学们是在掌握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同时大家也初步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

2. 活动的目的 (1) 学会从问题中提取不等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与思想;(2)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培养调查分析、实践操作和猜想论证的能力;(3) 激发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3. 活动的重点 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活动的时间 45分钟.

5. 活动的环境 (1) 教室提前布置成4~6人一个小组的座位方式;(2)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张8克磅纸,20厘米细绳一根,图钉2个,几何工具一套.

6. 活动的过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探究运用

生活水平调查

反映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表:

【活动说明】引入“恩格尔系数”,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是活动一的关键.恩格尔系数表中就隐含着不等式思想,与本活动目的息息相关.

我国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

【活动说明】扩展资料能引导大家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习的决心和意识;向大家介绍“恩格尔系数”的公式原理和用法,有助于加深印象,进一步理解.

问题(1) 某家庭月平均总支出为3 500元,每月日常饮食平均支出1 500元,请计算此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并判断家庭的类型.

问题(2) 某户的恩格尔系数是 0.55,如果随着收入的增加,饮食开支也提高10%,那么要达到小康水平,这家的总支出需要增加百分之几?

活动2 引导猜测 尝试建模

猜数游戏

4张卡片上各写了未知的正整数,从中随机抽取2张,并将它们上面的数相加,重复这样做,每次所得的和都是5、6、7、8中的一个,并且这4个数都能取到,猜猜看,这4张卡片上各写了什么数.

【活动说明】准备好带问号的四张卡片, 甲乙两人为一组,甲手持4张写了正整数但又被覆盖的纸片,乙从中随机抽取两张给甲看,甲然后告诉乙和是5、6、7、8中的任意一个,重复这样的游戏,让乙猜测甲手中卡片上的数是多少?

问题(1) 这四个数是各不相同,还是其他情况?

【思路分析】

设四个数分别为a、b、c、d,

不妨设a≤b≤c≤d.

(1) 若a=b=c=d,则每两个数的和都相同,与题意矛盾;

(2) 若四个数各不相同,所得结果共六种,与题意矛盾;

(3) 若四个数中有两对数相同,所得结果只有三种,与题意矛盾.

问题(2) 四个数中哪两个相同呢?请小组讨论,把分析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思路分析】在四张纸片上写的数是2、3、4、4或2、3、3、5.

【活动说明】猜测这些数字,分两个步骤:一、随意猜测,并交流,在交流中找到个人的思维破绽;二、构建不等式数学模型,寻求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解密该游戏.

活动3 实践操作 感悟数理

用小实验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问题(1)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为a、b、c,其中a=6 cm,b+c=10 cm,这个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活动意图】

1.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利用实验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2. 动手操作,强调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记录.

3. 师生交流探讨,总结得出规律.

【活动说明】可以用以下的试验方法:

把11 cm长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 6 cm长的木条两端,固定后,使细绳长为10 cm,在课桌上放一张白纸,把带绳子的木条放到白纸上,一个同学按住木条,另一个同学用彩色笔勾住细绳在白纸上的轨迹,观察画出的轨迹形状,确定到木条距离最大的点的位置,并由此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活动说明】所画曲线是半个椭圆,到木条距离最大的点的位置位于曲线中点,此点到木条两端点距离相等.即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直观地得出结论,更容易激发兴趣,加深印象.可以发现规律1:若三角形的周长及一边为定值,当另两边相等时,面积最大.

问题(2)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a、b、c,其中a+b+c=16 cm,则这个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活动说明】

1. 可以对比问题(1)来思考.

2. 每次固定其中的一条边来讨论.

3. 可以发现规律2:周长为定值的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活动4 交流感受 激发兴趣

交流收获,总结本课,感悟不等式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说明】三次活动已经结束,完成活动不是目的,从中获取数学活动经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才是目的.

活动5 拓展提高 课外延伸

1. 列举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可以用不等式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2. 课外作业:寻找一个生活中的不等关系的实例写下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活动说明】再次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产生共鸣与兴趣.

7. 活动的评价

评价内容:小组分工合作情况,寻求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敏锐性.

【评价目的】力求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在原有数学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并能再次调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学)

上一篇:竹筷承载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篇:浅谈如何处理好森林经营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