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生活,实验探究

时间:2022-10-29 10:01:06

牵手生活,实验探究

【摘 要】在化学有效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给同学们搭建自我思索与探究的舞台。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力求给同学们提供熟悉而亲切的学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自然的投入学习活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路径

在化学有效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给同学们搭建自我思索与探究的舞台。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力求给同学们提供熟悉而亲切的学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自然的投入学习活动。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牵手生活,注重实验探究,打造活跃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一、牵手生活,精彩教学

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化学对生活生产的重要作用,由化学角度看待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等问题,灵活运用化学知识以及基本方法来分析常见的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初中化学具有基础性与启蒙性的特点,对后面的化学学习有铺垫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牵手生活,由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入手,呈现熟悉的、贴近的生活情景,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其次,还可穿插一些趣味生活故事或俏皮话、网络语言等,让学习者能够带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来学习化学知识,主动探究化学奥秘,形成学习动力,让化学课堂更精彩活跃。

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课堂实验相对较多,也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极大的联系,所以,在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以生活化学习活动为载体,辅之以趣味故事,由生活走入化学,由化学走入社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以可乐汽水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乐会冒气泡呢?不少同学知道是由二氧化碳,但没想过要验证。此时,教师可诱导学生想想怎样可以验证可乐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这样,由熟悉现象切入,可诱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会由生活中发掘化学问题。而在分析二氧化碳的用途时,教师可呈现深井救人的图片,启发思考:为什么救人的时候要先通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释疑解惑,引导他们学会以化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播放视频:“干冰”的汽化;温室效应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干冰”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也认识到CO2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对生产生活有积极影响,也因“温室效应”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控制好、运用好CO2是环保话题之一。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活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自然的渗透环保教育。在小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编写趣味故事:我是CO2分子,还有个长长的英语名称:carbon dioxide。但我没有像水姐姐那样,有个又好听又好记的英语名字water,真是羡慕嫉妒恨啊,呜呜,你们就先记住我的中文名字吧——干冰。这样,通过趣味故事,既丰富了学生知识积累,也更好的把握了本课所学内容。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想象,试着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进行课堂小结。于是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课堂热闹非凡。

二、实验探究,有效教学

作为科学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化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究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本身的优势,以实验探究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探秘科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让学生把握化学知识的同时,也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方面,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寓于一些神奇“小魔术”、趣味化学实验中,课堂上进行演示,扣人心弦,引发好奇心,让同学们体会到化学世界的精彩纷呈,奥妙无穷,无形中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欲望,自然而然的主动探求答案,深入分析,解开其中之谜,乐在其中。如“水变汽水”:将两种无色溶液倒在一块,马上得到一杯冒着气泡的无色溶液,引导学生猜猜两种溶液。另外,还有“奇花变色”、“水中生火”等魔术。

另一方面,围绕教学内容,组织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给学生亲身体验与自主探究机会。如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探究金属活动顺序是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体验知识过程,更提高自主能力,教师可运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适时诱导点拨,让他们总结置换反应的特征,同时比较一些金属活动性,探究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比如①实验金属和氧气反应。展示铜片、铝片、镁条,提问学生如果将上述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而后要求学生动手做做实验,说说这些实验现象,比比哪位同学观察得最仔细、认真,并试着写出它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比较这些实验,交流讨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一样,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②实验探究金属与稀酸的反应。思考:金属和酸反应现象是不是如同金属和氧气反应一般有一定差别?引导学生先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而后接着实验探究来验证假设。四人为一组,两两合作,分别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规范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怎样控制实验条件?怎样运用比较方法?怎样收集、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如下表格。

此外,还可组织一些课外趣味探究活动。如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化学小魔术,课堂上表演演示,巩固知识,促进学生自由发展与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鞠治秀.促进化学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毕晓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康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单陶文.初中化学中探究教学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上一篇:高中化学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策略微探 下一篇:化学课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