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9 09:36:28

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 以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为例,介绍了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倡导课外创新活动以及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质量;专业建设

1 引言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30省市自治区321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含香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1月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华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办于1999年,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5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对本专业进行立项建设。

2 进行专业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州,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学。为了满足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结合我校在农业和生物方面的学科优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服务,力求在数字农业、精细农业方面凸现出专业特色。

3 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一个专业,首先要有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随着近年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同时,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调入了部分年轻教师。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1.7岁,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注重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既鼓励、要求教授担任专业授课,同时利用“1+1”等方式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计划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以上。

采用参观调研、提高进修、新技术培训等“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交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人才开设技术型、管理型讲座,为师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创造机会。

3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抓好课程建设

3.1 动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①适应社会需求。组织本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学校教师和管理千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四年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一次大范围的修订,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体现专业特色。

②建立培养平台。围绕培养基础厚、专业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人才,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体会,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和动态调整,整个培养方案不断得到优化,目前已形成了本专业的培养平台:一级平台由学校工科公共基础课组成,二级平台由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组成,三级平台由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③发挥名牌专业示范作用。依据广东省名牌专业建设目标,探讨名牌专业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2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①课程体系改革。适应时代要求,密切关注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其加入培养计划,让学生掌握几门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马上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全球定位系统”、“DSP技术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系统”等选修课程。对由于新增课程造成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情况,在修订培养计划进行了合并和删除。

②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并在工作量计算方法上给予倾斜。按照专业建设规划,“电子线路CAD”、“可编程逻辑器件”、“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移动通信”和“DSP技术与应用”5门课程列为双语教学课程,双语课程开出率占全部专业课程的比例为17%。截至2006年,本专业讲师队伍中有4人获得学校的双语讲师资格认证。

③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名牌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开出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按照专业建设目标,“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自动控制原理”争取获得学校精品课程。

3.3 教学方法改革。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全体教师在广泛获取资料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使本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具备电子课件。开办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课程网站,使本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全部上网,既方便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课后上网浏览、自学,同时,便于师生交流、互动。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黑(白)板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使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②组建课程队伍。每一门课程最少配备2名教师,其中1名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具备博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研讨、教学计划及课程建设,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组织讲师到周边高校或省外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吸收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精髓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精华。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本专业3名教授全部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

4 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创新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4.1 实验室建设。2002年,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教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室立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开展电子信息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可靠保障。

4.2 加强实践教学。①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课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提高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能力。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将全部实验程序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补充填写所缺的一些关键语句,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完成阶段性实验内容后,采用学生提问、师生讨论、关键实验演示、学生自行总结等多种形式,定期举行课程实验讨论会。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推行网上预约实验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人数多、实验室安排时间过分集中的问题。

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本专业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建设来推动专业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和创新。首先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课程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实验内容的整合规范,达到综合设计的要求。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减少验证与观察环节,增强实验的综合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智能与开拓创新能力。专业课程实验基本形成了基本实验一综合设计性实验一研究型实验(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 课外创新活动与专业文化建设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活动。在2001年以后的各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专业都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广东赛区一等奖、二等奖等。学生还多次自行组织竞赛活动,邀请老师作评委并进行颁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其他类的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等,以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专业开办之初,以99级为首的学生创办了我校唯一的专业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刊――《星韵》。刊物的征稿、打字、编辑、排版、印刷等全部由专业学生自己完成,印刷经费主要由各班级勤工俭学解决,专业也资助部分。自1001年以来,每届学生自动向后传接,每年出版1期,目前已经刊印7期。《星韵》刊物的出版发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整个专业的凝聚力,特别是增加了新生对专业的认同,为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一个有效渠道。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形成“笃学、求知、活跃、创新”的学风。

6 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根本任务。本文结合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设,介绍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在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经验,通过名牌专业建设,带动辐射其他相关专业建设,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绩效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