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密达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72例

时间:2022-10-29 09:18:38

【摘要】目的:了解思密达、妈咪爱联合应用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母乳性黄疸72例,随机分成A、B、C3组。A组:22例,停止母乳喂养;B组:20例,停止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C组:30例,停止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及思密达和妈咪爱口服。分别观察3组在治疗后24h胆红素下降值。结果:3组治疗后24h胆红素均下降,A组下降低于B、C组,差异均非常显著(P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思密达;妈咪爱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98-01

近几年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逐渐增多。我院对于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在使用常规退黄治疗的同时,加用妈咪爱、思密达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72例,均符合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1]:①新生儿期出现黄疸;②母乳喂养;③肝脾大小正常;⑤血清总胆红素值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⑥实验室检查除外溶血病、败血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以及分娩窒息、产伤和头颅血肿等因素。全部患儿均为足月新生儿,男39例,女33例,日龄3d~2周。将72例患儿随机分为A(22例)、B(20例)、C(30例)3组。3组患儿在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发病日龄等项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

1.2治疗方法A组:停止母乳喂养,改配方奶喂养;B组:停止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C组:停止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及口服思密达(1克/次,3次/d,空腹服)、妈咪爱(1/3包/次,3次/d,2次奶间用温开水或奶调服)。

1.3观察指标总胆红素:采用经皮测胆红素仪(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生产型号为Ⅱ类BT型),上午1次/d,选择前额、上臂、前胸3部位测总胆红素(TCB),读数各1次,取其平均值。观察3组患儿治疗后24h胆红素下降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3组治疗前胆红素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4h3组胆红素均有下降:A组下降值低于B、C组,相差非常有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其特性,因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刺激红细胞生成产生了较多的红细胞。新生儿出生后建立呼吸,使血氧浓度升高造成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而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低下,肝内γ蛋白含量低,故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而新生儿的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极低,不能将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另一部分在回肠末端经肠道菌群作用脱去葡萄糖醛酸,再逐步被还原为无色的粪胆原,继而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形成尿胆素或粪胆素,大部分从肠道排出。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相应增加,其特点是较正常新生儿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常持续达4~12周方逐渐消退。母乳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其发病原因尚未肯定,可能是母乳中含有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将已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2]。妈咪爱散剂主要由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组成,本品冲服后能在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促进肠道在短时间内有益菌群维持在正常菌群的最佳状态,当结合性胆红素经胆道系统排泄至肠内,在肠道内细菌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解除葡萄糖醛酸基,随后细菌将其还原成无色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妈咪爱还含有B族维生素,可以及时补充光疗所致的核黄素破坏。思密达是一种高效、无毒的肠黏膜保护剂和病原清除剂,且不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应用思密达后,能固定清除肠道的未结合胆红素,达到减少肠黏膜对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

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在有光疗的条件下,应在停止母乳喂养的同时给予光疗;如果没有光疗的条件,可以停止母乳喂养加用思密达、妈咪爱口服,也较单纯停止母乳喂养疗效好;当然,给予光疗加之上述两种药物能取得更好地疗效。此治疗方法适用于轻、中度母乳性黄疸的患儿。

参考文献

[1]倪敏洁,徐美华.运用经皮测胆红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动态观察的和护理[J].河北医学,2002,9,(9):833.

[2]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8.

[3]刘泉波,刘作义.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2):120121

[4]李英,李秀芬,李国峰.“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56

(收稿日期:2009.03.19)

上一篇:关于在卫生服务中开展药学监护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条形码在部队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