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间期对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LVEF、NT―proBNP的影响

时间:2022-10-29 09:03:46

摘要: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AV间期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并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30例,设置11个AV间期(150 ms、170 ms、190 ms……350 ms),记录不同AV间期下的LVEF,找出最佳AV间期。分为研究组(AV间期调为最佳AV间期)15例,对照组(AV间期为出厂默认AV间期)15例,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记录LVEF、NT-proBNP。结果 AV间期自150 ms开始增至210 ms~230 ms时,LVEF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在AV间期210 ms~230 ms时达到最大,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LVEF在AV间期230 ms时较AV间期210 ms~230 ms时降低(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NT-proBN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AV间期;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

中图分类号:R541.7R256.2 文献标识码:B

临床上用于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主要有单腔起搏器(VVI)和双腔起搏器(DDD),它们都能提高患者心率,改善心源性脑缺血症状,单腔起搏器使房室失同步,易引起起搏器综合征,双腔起搏器保持了房室顺序收缩,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同时能减低房颤率[1],稳定性高,并发症少且价格低廉,因而成为目前的主流[2];优化AV间期与DDD起搏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只有在最佳AV间期起搏,才能最大限度低发挥双腔起搏器提高心功能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3]。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增高是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2007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指南及2010年中国急性心力衰竭指南均认为NT-proBNP的检测能早期敏感和准确地反映心脏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4,5],而且检测方便快速和不受场地限制,因此将其作为评价研究组与对照组心功能的评测指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的30例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46岁~88岁(69.63岁±10.92岁)。所有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适应证均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具备下列所有条件:①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②心律为起搏心律,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③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④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衰等影响NT-proBNP的疾病。⑤排除慢性房扑、房颤及其他器官的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等[7]。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植入美敦力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处,心室电极固定于右室间隔部,于术后第5日程控,将起搏器模式调为DDD模式,起搏频率70次/min以确保房室完全同步起搏,同时心电监护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依次设定11个AV间期(150 ms、170 ms、190 ms……350 ms),间歇时间为10min,以相同脉宽(0.4 ms),输出(3.5 V)及频率(70次/min)起搏,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各AV间期起搏时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3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AV间期调为最佳AV间期)15例,对照组(AV间期为出厂默认AV间期)15例,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检测LVEF、NT-proBNP水平。两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AV间期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不同AV间期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AV间期自150 ms开始增至210 ms~230 ms时,LVEF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在AV间期为210 ms~230 ms时达到最大值,AV间期由230 ms增至300 ms时LVEF又逐渐下降,AV间期230 ms时,LVEF较间期为210 ms~230 ms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LVEF、NT-proBNP比较 两组术前LVEF、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NT-proBN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AV间期起搏与血流动力学关系密切[8],不同AV间期起搏可使双腔起搏器不同心输出量变化13%~40%,AV间期仅较“最佳AV间期”变化25 ms,就可导致心输出量降低26%。然而最佳AV间期水平存在个体差异,而且会随心脏功能的改变而改变[9]。

本试验采用LVEF反映左室收缩功能,通过程控双腔起搏器的AV间期发现,在不同AV间期,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间期过短,心室充盈不足,同时失去心房辅助泵的功能[10]。AV间期过长,心房收缩血液入心室产生的室房压力阶差可使房室瓣过早关闭,造成心室充盈减少,而且没有心室收缩参与,这种房室瓣的关闭往往是不完全的,从而造成舒张期二尖瓣反流,心室充盈进一步减少,射血分数减少[11]。所以优化AV间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提高心功能。

当AV间期自150 ms开始增至210 ms~230 ms时,LVEF随AV间期的延长相应增大,在AV间期为210 ms~230 ms时达到最大值,AV间期由230 ms增至300 ms时LVEF又逐渐下降,在AV间期为210 ms~230 ms时会出现最大程度的LVEF的增加,显示出最佳的左室充盈,而AV间期230 ms时,LVEF较间期为210 ms~230 ms时明显下降。恰当程控AV间期能够协调房室瓣开闭和心室收缩,提高左心室功能,减低左房压力,有利于静脉回流[12]。在AV间期过短(230 ms)时均不利于左室充盈,在最佳AV间期起搏,能提高左室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

NT-proBNP是一种心脏激素,在心房和心室压力增高后呈反应性释放,可反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13]。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LVEF、NT-proBN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说明心脏收缩功能有改善,而NT-proBNP显著降低,说明血流动力学也得到改善。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研究组恰在或接近“最佳AV间期”起搏,心室充盈较充足,房室瓣开闭与心室舒缩相协调,持续3月后显现出了优势。所以同为DDD起搏模式,AV间期的优化显得至关重要,从长远看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在起搏器随访过程中应尤其注意AV间期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陈晓栋,许迪,陆凤翔,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心房按需起搏与房室同步起搏模式左心功能的超声评价[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11):940-942.

[2] 胡春阳,阳海红,葛慧娟,等.心室自身优先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比例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19-420.

[3] 薛迪中,廖德宁.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时心功能及QT间期的变化[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17(6):442-444.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7.

[6] 谢进.VVI及DDD起搏术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心功能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2,22(1):62-63.

[7] 黄海燕,陈晓宇.双腔起搏房室延迟优化对心功能及血浆B型钠尿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3):2007-2008.

[8] Miki Y,IshikawaT,Matsushita K,et al.Novel method of predicting the optimal

atrioventricular delay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block,norm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an implanted DDD pacemaker[J].Circ J,2009,73:654-657.

[9] Ovsyshcher IE.Toward physiological pacing:optimization of cardiac heme- dynamies bydelay adjuatment[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97,20(4 Part I ):861-865.

[10] 张冬荣,王冬梅,臧红云,等.不同房室间期对永久起搏器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6):556.

[11] Ishikawa T,Sumita S,Kimura K,et al.Prediction of optimal atrioventricular delay in patients with implanted DDD pacemaker[J].PACE,1999,22:1365.

[12] 薛聪,纪阳,赵青,等.房室延迟对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3):211-213.

[13] 敬锐,王雅洁,林文华.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房室传导方式对血浆BNP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1):70-71.

(收稿日期:2014-04-11)

上一篇:喷雾方式对吡虫啉防治小麦蚜虫效果的影响 下一篇:正常高值血压伴不同尿酸水平人群血浆大内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