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无大疫:我们用忠诚写奇迹

时间:2022-10-29 08:43:44

古往今来发生的无数次大灾告诉人们:大灾之后有大疫。这个规律是否能被英雄的中国人民打破?世界为之关注;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诺能否实现?世界为之疑惑:

大灾之后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大疫没有出现,“零疫情”这一人类抗击自然灾害史上的奇迹创生。世界为之惊叹。

“大灾之后无大疫”,这就是四川的答卷!这就是中国的答卷!

汶川大地震给卫生防疫带来怎样前所未有的特大考验? “灾后无疫”的奇迹如何创造出来?10月7日,带着问题、带着崇敬,我们向陈文华副省长探询答案。

突如其来 卫生防疫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

从未经历过的特大灾难,从未有过的防疫大考验;

地震是天灾,如果发生瘟疫那就是人祸;

贯穿始终的是党的执政理念一以人为本

记者:陈副省长,您好!首先,我们代表读者,对您和我省卫生防疫战线的员工在抗震救灾中的忘我工作表示真诚的感谢。正是因为你们的勇敢无私,才创造出“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世界奇迹。

陈文华:谢谢!谢谢大家对卫生防疫工作的关心关注。更要谢谢来自全国、全世界的爱心援助。所有的力量汇集在一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才打赢了这场硬仗。

记者:您用“打仗”一词来形容这次的卫生防疫,可见其难度。我们也知道,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在3倍于唐山大地震的重灾区面积内,10多万人被埋废墟,300多万伤病员等待救治,上千万人需要安置,大量房屋倒塌,社会组织体系被打乱……请您从专业角度分析一下,特大地震到底给防疫工作带来怎样前所未有的特大考验?

陈文华: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卫生防疫工作带来的考验是前所未有的。一是灾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面宽量大,加之山体滑坡,道路中断,通讯不畅,高温雨季来临,余震频发;二是废墟量大,点多面广,加之遇难者遗体、动物尸体众多,切断污染源的工作异常艰巨;三是受生活条件限制,一些受灾群众安置点规模较大,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环卫设施配置不够齐全,控制传播源的工作异常艰辛;四是多年建立起的县、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验室设备损害严重,甚至工作用房倒塌,人员伤亡;五是堰塞湖、余震等次生灾害威胁严重。

记者:在如此艰难的防疫背景下,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要将卫生防疫与抢险救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贯穿于其中的是什么样的理念?

陈文华:汶川地震是特大地震,如果发生灾后瘟疫,将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带来更大的损失,甚至成为一场新的灾难。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指示:坚决防止疫情发生!刘奇葆书记、蒋巨峰省长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灾后疾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疾病防控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把卫生防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贯穿其中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坚持贯彻党的执政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地震是天灾,发生瘟疫那就是人祸。

百日攻坚 创造人类抗击自然灾害史上的伟大奇迹

“全覆盖”: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空档;

“零疫情”:防疫工作高效、有序、有力地持续开展;

温总理对此指出:“这件事了不起”

记者:现在回头看百日攻坚,我们的卫生防疫人员覆盖了全部乡村,没有疫情发生,法定传染病还大幅下降。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具体的成果。

陈文华:成果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发生一起传染病暴发流行,没有发生与地震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重灾区法定传染病报告数较前三年均值同期下降42.91%,报告病例无聚集性;二是没有发生食品、药品、饮水群体性中毒事件,确保了灾区3000多万群众饮食用药和饮水安全:三是没有发生气性坏疽等院内感染;四是没有发生大面积空气污染,空气质量略有提高,核与辐射安全可控,监管有力有效。家宝总理9月2日晚在四川省干部会议上指出: “这件事了不起。”

记者:一位卫生防疫人员说的一段话让人印象很深。她说: “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尸体,从未见过这么惨烈的景象。”面对千难万险,面对千头万绪,我们的工作是如何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的?

陈文华: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灾后卫生防疫百日攻坚战可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卫生防疫全覆盖阶段(灾后两周内)。先后迅速调集各级各类卫生防疫人员1.6万余人,采取空降、步行、绕道等方式赶赴灾区,与医疗救援人员密切配合,建立机制、统筹协调、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实现卫生防疫全覆盖。二是卫生防疫全面展开阶段(灾后1月内)。坚持整合资源,实施依法科学规范防疫,采取多种补救措施,恢复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狠抓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疾病的防控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三是卫生防疫巩固强化阶段(灾后1月至今)。狠抓防疫体系建设、功能恢复、人员培训,与对口支援结合,调整防疫阵地,确保防疫工作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空档,使防疫工作高效、有序、有力地持续开展。

记者:在我们看来,要做到高效、有序、有力,必须在时间、人员、责任承担上有充分的保证。我们先说说时间吧,与救人一样,卫生防疫如何与时间赛跑?

陈文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奇葆书记、巨峰省长逢会必讲灾后防大疫的问题,在成立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时,首先设立了医疗保障组,地震当晚即派出省疾控中心专家赶赴灾区;第二天对灾区防疫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究,随后派出397支疾病防控队伍和396支卫生监督队伍赶赴灾区;第三天出动59996人次在21个极重灾县全面开展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灾后一周内先后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后疾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严格落实地震灾区疾病防控工作措施的紧急通知》等文件。

记者:对于我们一线的卫生防疫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高强度的工作。在如此高强度的背后,在如此的应急机制下,我们的灾区防疫体系是否科学?比如,对北川县城是否实施直升机喷洒消毒,当时非常受关注。对此你们如何作出科学的决断?

陈文华:越是情况紧急,越是任务繁重,越要坚持依法科学规范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我们在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部省卫生防疫专家组”,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分析国际国内疾病发生成因,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具体情况,研究防控对策。我们向专家学习、请教、咨询,始终将依法、科学、规范的要求贯穿于卫生防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

以北川为例。当时中国疾控中心与省有关方面专家对北川进行了实地考

察,专家组中有长期从事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的,有气象、林业、畜牧兽医、省市疾控、管理方面的专家。综合现场考察和四川省最近4年疫情报告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北川县城不宜采用飞机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处理,理由是采用飞机喷洒,均为表面消毒处理,达不到对城区废墟的尸体、垃圾、粪便消毒的目的,并且会对土地造成“过度消毒。”应该说,这是灾区防疫工作坚持科学、实事求是的一个缩影。

众志成城 我们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物质保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积累;

精神保证――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

组织保证――卫生战士的历史使命感和光荣责任感

记者:在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时候,我们回头来总结,您认为是什么保障了灾后防疫这一浩大繁琐的“系统工程”能够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是体制、机制,还是理念?总结经验,我们得益于什么?

陈文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救援条件如此艰难、灾后防疫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灾后防疫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能够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这里有四条经验值得很好总结―那就是政治保证、物质保证、精神保证和组织保证。

记者:请您为我们详细解读一下。

陈文华: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前线指挥部,明确提出坚决防止疫情发生的坚定目标。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总理、贾庆林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不顾安危、不辞辛劳,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踩着废墟瓦砾,相继亲临灾区视察、指挥。震后几十分钟,奇葆书记在紧急赶往重灾区都江堰的时候,首先发出的两条指示之一,就是卫生部门要争分夺秒抢险救人、抓紧开展卫生防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全国党政军民齐响应,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应对灾难的巨大政治优势。

记者:物质保证呢?是以前的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集全国之力汇聚的物资和资金吗?

陈文华:是的。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使得国家能在短时间内拨出巨资投入抗震救灾,调集大量装备、器材、食品、药品源源不断运进灾区,为我们抗击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和物质基础。这样说吧,抗震救灾一个月的药品器械调配量超过去年全省总用量。

记者:的确,那些源源不断涌入灾区的帐篷、食品、药物、设备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说到精神保证,您认为,精神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吗?

陈文华:精神力量的强大,我想在抗震救灾中,我们都亲身感受了。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证。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人民、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迅速集结,奔赴灾区,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灾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效组织抗灾自救,在灾难面前显示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低头,灾难临头不弯腰,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友爱互助、患难与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精神风貌;广大人民群众志愿者和海内外中华同胞心相连,自觉自愿无私奉献,心甘情愿奉献爱心,与灾区人民共抗天灾,极大地支持了抗震救灾斗争。

记者: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请您谈谈那些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英雄们,或者说那些普普通通的卫生防疫人员,应该说,您对他们是最熟悉的。

陈文华:是的。他们是我最熟悉、最亲近,也是最尊敬的人。在卫生防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事迹――有的遇到余震危险,但没有丝毫退缩;有的坚守在特殊环境中,被群众称为“垃圾站站长”、“厕所所长”;有的面临没电没通讯、少吃少喝的巨大困难,仍坚守岗位不动摇……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拼出了灾后无大疫的巨大业绩。

历史进步 建立更科学有效的机制是对灾难最好的补偿

清醒地认识到薄弱环节的存在;

建立更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

记者: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这次灾后的卫生防疫系统构建中,我们有怎样的经验教训?

陈文华: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我省医疗卫生防疫部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彰显了包括卫生应急体系在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薄弱环节也存在:

一是灾害应急救援的体系、机制还不能适应巨大灾害救援的需要。二是卫生救援专业装备落后和缺乏,难以适应巨大灾害条件下的工作开展,特别是交通、通讯、野外生存装备的缺乏。三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紧急应对措施的实效性还不强,预案的可操作性不足;四是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还不完善,必要的储备场所和储备物资还不足。

记者:在应急救治和防疫阶段以后,针对薄弱环节,我们的努力方向是什么?怎样建立一个更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

陈文华:在总结经验教训和进行卫生救援工作反思的同时,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卫生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平战结合,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长效机制。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要同当前卫生系统的恢复重建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尽快恢复正常医疗卫生防疫工作秩序,保证医疗卫生机构正常、有序、可持续运转。

补记

这是一篇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卫生防疫的严肃、缜密的权威人士访谈。作为分管此项工作的陈文华副省长,在说到、兄弟省(市)的支援时,他是如此动情:在说到那些战斗在一线、战斗在基层的卫生防疫人员时,他是如此激动,甚至嗓音在颤抖。他说,他们太可爱,太伟大了……他说,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是的,我们会铭记,2008的春夏,抗震救灾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上一篇: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把贯彻落... 下一篇:巩固试点工作成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