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时间:2022-10-29 08:38:07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叠式夸张和比喻手法极写阿房宫中奢华生活时,有这样一句话:“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在《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程毅中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雷霆震耳,是宫车过门;隆隆地由近而远,不知向哪里停轮。”现在的教材教参也沿用了这样的解释:古代车辆都是木轮,因而行进时声音很大,此处指宫车经过的声音就像天上的雷霆一样声音大而连续不断,让人骤然吃惊,远远地来又远远地去,不知道去了哪里。“雷霆”在此处是用来突出阿房宫中帝王出巡的场面宏大,极尽奢华,也进一步说明阿房宫的气势恢宏,道路宽阔,帝王在阿房宫中行走甚至要动用车辆。

笔者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可以再深入一层。“宫车”一般指帝王所乘坐的车。元·萨都剌《秋词》中有:“清夜宫车出建章,紫衣小队两三行。”清·顾炎武《桃叶歌》中也写过:“三月桃花四月叶,已报北兵屯六合。宫车塞上行,塞马江东猎。”这里乘坐“宫车”的可能不仅有帝王还有那些被帝王宠幸的妃嫔宫女们。所以“雷霆乍惊”既可以指宫车走过的实际声音,更可以理解为来往经过的宫车声音在那些“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嫔妃宫女们心尖上碾过而带来的如雷霆霹雳般的感受。

在春秋战国的动乱年代,统治者广罗女乐倡优,嗜玩声色歌舞已成风气。《阿房宫赋》中描写道:“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果说杜牧是带有文人的想象和夸张来写阿房宫中女子之多、生活之奢侈的话,我们来看看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美誉的司马迁又是怎么描述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其后宫之盛,可想而知。

数目如此庞大的女子居于后宫,她们存在的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取悦于皇帝,可能不仅于此,而是要不断地取悦皇帝,进而受宠,一步登天,获得尊荣,若有子嗣,更可保将来生活无忧。这是历朝历代深宫中女子们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事。这样的日子具体是怎样的呢?《阿房宫赋》中有描写:“开妆镜、梳晓鬟,涂脂抹粉、焚香熏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她们每天晨起的工作就是极尽梳妆打扮之能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希望娇媚的容颜能够为君王所见,进而受宠抬高地位。然而,如此之多的妃嫔宫女,能够被宠幸的女子又能有几人呢?没有被宠幸的女子固然是期望得宠,而那些被宠幸过的女子有了些许希望则是更加期盼再得圣宠。只是,在这漫长痛苦的等待中,更多的女子只能眼睁睁地听着“宫车过也”,高高在上的帝王的车驾从自己的宫门前慢慢经过,由远而近,而后又由近渐远,直至声音消失在庞大的宫殿深处。“雷霆乍惊”很形象地突出了这些盛装等待中的女子内心在漫长的等待中由期待兴奋到激动再到失望痛苦的过程,此时经过的滚滚车声就如同惊雷乍起于耳边,骤响在心尖,让人不由心惊胸堵气闷。这样折磨人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更有甚者,“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由此便可理解为什么杜牧说“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入宫多年没见过君王,又如何能知道君王寝宫在哪里呢?

“宫车过也”,经过的可能是秦始皇本尊,也有可能是君王派来接送某个妃嫔宫女的车,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种屏住呼吸,静听车声停于何处的心理就可能带有一些羡慕嫉妒恨的味道了,这样压抑痛苦的生活实在是对女子的摧残!后宫的生活是封闭的、禁锢的、压抑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条规、忤逆君王,以至酿成大祸,随时可能受到严惩,甚至性命不保。所以,后宫女子除了极少数人心态好,不争不抢,面对现实,能平淡生活,其实也就是过着类于寡居独处的日子外,其他很多的女子都不能善终。让现代人不禁唏嘘!

另外,《阿房宫赋》中写:“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中的女子多是秦灭六国后的战利品,这些王子皇孙多是各国诸侯的公主妃嫔,如今一朝国灭,沦为宫人,内心郁结幽怨可想而知,虽然每天都会走过场一样精心打扮,但是当门外帝王的宫车真的经过时,心中能无触动么?这车轮声带给她们的更多的是耻辱和痛苦,此时的车声在她们听来,也必是如阵阵雷鸣炸响心头。然而“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女子中可能也包括她们,这就令人不由深思了。为什么她们也希望得到皇帝宠幸呢?是安于现状,觉得在哪都是取悦于人,不过是取悦对象换了而已?还是,盛装谋求接近秦始皇行刺以期复仇雪耻?真实情况大都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不得而知,只是每当读到杜牧《阿房宫赋》有关妃嫔宫女生活的这一段时,不禁掩卷长思,为之长叹!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

上一篇:基于“合作—探究”模式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初... 下一篇:如何做好职校精细化过程管理和绩效化结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