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美食之秋分篇:燥气当令,养阴润燥

时间:2022-10-29 05:56:50

节气美食之秋分篇:燥气当令,养阴润燥

每年9月22日前后为秋分节气。秋分,顾名思义,当秋之半,且有昼夜平分之意。秋分时节,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气温逐渐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凉爽的时节,正如人们常说的“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时至秋分,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在饮食上,秋天以燥气当令,故入秋后常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干、鼻干、咽干,甚至大便干燥等表现,故秋季宜养阴润燥,可多食百合、五味子、鸭、山药、藕、梨、甘蔗等滋润的食物。同时,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还应忌苦燥。

五味姜汁拌藕片

原料:五味子3克,嫩姜1块,藕100克。

做法:将藕洗净去皮、切片,五味子洗净备用,生姜切末。碗内放入适量醋、生抽、蚝油、糖、麻油,调成汁备用。锅内加清水烧沸,将藕烫熟,装入盘内,加姜末、盐拌匀,撒上五味子,浇上备用汁。

点评: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可用于治疗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等症。夏秋季燥邪偏盛,宜滋阴润燥,五味子可减少人体津液流失,防止燥盛加剧。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民间早有“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的说法。此时天气干燥,食藕可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是适合老幼妇孺、体弱多病者的滋补食材。五味子与藕两者合用,可生津润燥、滋阴敛汗,是秋季养生食补的佳肴。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口干、自汗、盗汗者。

参术老鸭汤

原料:老鸭1只,党参10克,白术20克,藕、葱、姜适量。

做法:老鸭去毛及内脏,洗净,放入锅中,氽水捞起备用。藕切片,待用。将党参和白术装入纱布袋中备用。锅中放入老鸭、藕、清水、黄酒、葱、姜,旺火烧沸后,改小火炖至鸭熟烂,加入放有中药的纱布袋和食盐,炖约半小时。食用时,去除纱布袋,食用鸭肉。

点评:中秋前后,人们常喜欢食用藕、芋艿、鸭等食材。俗话说“秋高鸭肥”,秋季是鸭最肥壮的季节。鸭是滋补上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可防秋燥。凡见身体虚弱、低热、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者,食鸭肉最为适宜。现代营养学发现,鸭肉的蛋白质含量比畜肉高,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猪肉、羊肉少。党参、白术可益气健脾,加在鸭肉汤中,可起到增强补益作用,使本款汤品成为一道秋季养生补益、强身健体佳肴。

适宜人群:适合低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者。素体虚寒者慎食。

紫菜香菇芋艿羹

原料:紫菜10克,香菇20克,芋艿250克,淀粉适量。

做法:香菇用水泡开、切成细末,紫菜撕成碎片,芋艿切小块。锅中放油,油热后放香菇煸炒,盛起备用。芋艿放锅中,用文火煮烂,加盐、味精、淀粉起羹,最后放入香菇、紫菜,烧熟。

点评:芋艿又称芋头,亦蔬亦粮,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有补脾胃、强身健体的作用。芋艿块茎中的淀粉含量高达70%,口感特别绵糯;因其含有较多的多糖类胶体物质,故可防治便秘。芋艿的能量较低,膳食纤维含量丰富,肥胖者可用其代替一部分粮谷类主食。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次不宜多食,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

南瓜桂花饼

原料:南瓜500克,糯米粉100克,面粉50克,桂花、冰糖适量。

做法:南瓜切块,放入微波炉,用高火转8分钟左右至熟,拿出后搅成泥。桂花、冰糖研末待用。糯米粉里加入南瓜泥、冰糖末、桂花末,搅拌揉成面团,放在撒好面粉的菜板上,擀成小圆饼。油烧热,将南瓜小圆饼炸至两面金黄。

点评:俗话说“秋天到,南瓜俏”,秋季正是南瓜上市的季节。秋天来临后,燥象越来越明显,南瓜正是降燥食材之一。南瓜所含有的类胡萝卜素在机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对促进上皮组织的生长分化、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所含有的果胶可调节胃内食物的吸收速率,减慢糖类的吸收,控制饭后血糖上升。在南瓜饼中添加桂花,香甜可口,沁人心脾,不仅添新意,也适合秋季食用。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秋季皮肤、口唇干燥及胃口欠佳者。

上一篇:鸡汤鲜美,却不如鸡肉营养 下一篇:多变的宫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