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新课导入 提高教学实效

时间:2022-10-29 05:07:12

巧设新课导入 提高教学实效

摘 要:导入新课的环节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导入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动手操作导入和设疑导入这四种比较简洁有效的导课方式,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扩展思维,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导课;情境;故事;操作;设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环节实关重要。如果教师能在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样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快速适应课堂氛围,以便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因此,巧设新课导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最佳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自觉转移到教学内容当中。创设情境导入就是一项简单便捷、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为学生制造一个介入和理解教学内容的媒介,使其在情景境高度融合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当然,现代化电教仅仅是情境导入所采取的手段,适当、贴切的情境设计亦是情境导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针对学生年龄和心理的阶段特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合适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和猜测、反思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种自觉的求索中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

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从如下情境引入教学主题:

师:你们认识了那些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师:你们对三角形解了那些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特点和按角分类有……三角形)师:同学们真棒,你们对三角形理解可真多, 今天三角形几兄弟之间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正在争吵着。师:那我们先来听一听它们争吵什么呢 !(课件出示情景表演)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锐角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可不这么认为。"钝角三角形说:"别吵了我的一个角比你们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 。

师:它们在争吵什么呀?(生:它们争谁的内角和大)

师: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巧妙引入教学主题,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直观、感性喜欢想象等心理特点,也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动态情境来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能够将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耐人寻味的故事导入

小学生一般都有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悟空摘一个大西瓜回来,悟空分别分给猪八戒这个西瓜的4份之1个,给唐僧 8份之2个,沙僧 12份之3个,自己留下 16份之4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只得1份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给他多几份吧!悟空笑着说:"好,我就给你这个西瓜的20份之5个,"这时猪八戒可笑了,还有唐僧、悟空、沙僧也大笑了起来。 这时我问学生:" 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再比如,在讲"加法交换律"的时候,可以引入《庄子》中"朝三暮四"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家里养了很多猴子,有一年粮食欠收,老人想减少猴子们的口粮,又怕猴子不高兴,就问猴子,现在粮食不够了,大家早上吃三颗栎树果实,晚上吃四颗怎么样?猴子们听了之后都非常恼怒。于是老人又说,那改成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猴子们听了之后非常高兴。故事讲到这里便结束了,这时老师可以适时的启发下大家,大家觉得猴子们高兴的有没有道理?早上四颗栎果,晚上三颗栎果和早上四颗栎果,晚上三颗栎果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可能会回答没什么不同,这时便可切入"加法交换律"的主题,三加四和四加三,他们的和并没有不同,都是七,只是互换了位置而已。通过这个故事来引入加法交换律,不但生动有趣,还可以有更深的引发空间,因为朝三暮四的成语寓意还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否有必要再课堂上加以引发或引发多少都可灵活处理,但是通过它来导入加法交换律的过程无疑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实现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又能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操作性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获得第一手的最直观的感受和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

如:"三角形的认识"。首先让学生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比如,可以事先准备些学具,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将四根等长的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形状,然后在正方形中间再放入一根小棒,这样就将正方形切割成两个长方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不但对于图形会有最直观鲜明的感受,也更容易记忆,还能够激发其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

四、设疑导入,引起思考

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有疑问、有好奇,才能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才能在困惑中自觉思索,主动探求。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铺陈、巧置疑问,将学生的认知冲突点伺机凸出,这一系列过程均是为了调动学生情绪而准备,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到最佳状态时,也是其接受知识的最佳时机。

如: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合理的安排时间)。师出示例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先让学生报烙饼张数,教师能很快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学生便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而折服,头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在判别出来"的疑问,使他们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迫切想知道这种判别方式,然后教师再顺利导入课题。

总之,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其上课状态,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红.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教研),2010,(10).

[2]石湘涛.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3]贾丽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作者简介:王芬芳(1976.5-),女, 毕业于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历,文史方向,现供职于崇左市江州区江南第三小学数学教师。

上一篇:浅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与对策 下一篇:浅析我国反垄断法中经营者集中及申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