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历史课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2-10-29 04:54:57

农村地区历史课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策略

摘 要: 农村地区往往是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薄弱的一环,成为当今农村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就历史学科来讲,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义不容辞的。本文分析在农村地区的历史课堂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初中历史课教学 深化素质教育

一、农村地区历史课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大量人才的竞争,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当今农村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涵盖了从中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的心理转型期。这一时期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就历史学科来讲,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义不容辞的。

二、农村地区历史课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师生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营造温馨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要想在农村地区历史课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就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农村地区学生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学习自信心较弱,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竭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正确面对学生因非智力因素而带来的素质差异。只要学生超越了他当前的水平,他们的各种奇思妙想我们就要及时地肯定与表扬,使其有成就感,树立起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成为思想交流的场所。只有尊重学生,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使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参与。

(二)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一直被当做“副科”、“次科”。学生没有动力学,教师也没有动力教,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学习模式呆板。如何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历史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外,还可以将一些历史知识故事化、音乐化,也可以通过制作历史地图、编制历史谜语或歇后语、吟唱历史顺口溜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之中,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丰富农村地区历史课课堂教学,就要进行开放性教学,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课内外结合。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内部空间。其实,课外只要有好的教学素材,就可以充分利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扩充教育素材,开阔学生视野,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无所不知的、无所不能的。教师的知识全面会更好地树立在其学生心中的形象,在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中也有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三)培养创新精神,给学生创新空间。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农村地区学校在历史课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精神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譬如,可以把学生放到真实的历史环境中,让学生设计某个历史战争的过程或者设计皇帝统治天下之策,等等。这样可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及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很有意义的。

创新精神要求教师承认差异存在,允许个性发展。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基础、生理发育、思维能力的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肯定会千差万别。历史老师应学会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他们在充满快乐的与激情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与发展,让他们敢于提问、勇于创新,努力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为个体的“人”的因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很少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在农村地区历史课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学生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才能充分体现主体性。例如,在讲汉高祖的时候,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探讨其功过是非。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争辩,全班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讨论中。辩论这种比较前卫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地促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了知识,在辩论中形成了观点,从而培养了辨别能力、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汉高祖的理解,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才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深化素质教育。学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知今。学习历史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奏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结合乡土历史,渗透思想教育。

一直以来,历史教育担当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在新课改后也是如此。因此,历史教育除了应当细心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外,不容忽视的是还要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引领。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要素紧密结合,创造条件把课堂、书本延伸到大社会中,也创造条件把大社会引进学校课堂,切实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渗透德育。这是深化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结合实际,积极进行乡土历史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熟知家乡的历史。比如,我曾经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广州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景点。调查结束后很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广州南海神庙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广州怀圣寺是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学生在调查了解家乡历史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渗透思想教育是对中学历史课教师的要求。历史教育家赵亚夫指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国家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这是每一名历史教师都不可推脱的责任,这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途。

(六)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历史教师的素质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根本。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也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把教材驾驭得游刃有余,才能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拉开一幅幅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驰骋纵横。而知识有缺憾的老师,可能就只会照本宣科,甚至给学生错误的历史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自身素质高的教师,应当有比较全面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动作和对课堂的组织管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良好的语言能力、挥洒自如的身体动作可以向学生呈现出准确、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输入、储存新的信息;教师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提高。

所以,提高农村地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是当务之急,是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三、结语

总之,在农村地区的历史课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奋发,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为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孙芳.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上一篇:也谈如何提高中职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唐代男性叙事角度下的传奇女性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