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民居的营造技术研究

时间:2022-10-29 04:52:52

窑洞民居的营造技术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由于所处的环境、地域、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呈现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窑洞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成为西北民居建筑的一种代表和象征。窑洞就是传统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依据地形建造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经济、使用、节能、节地等特点,具有独特的建筑之美,其“天人合一”环境思想有对现代的建筑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丰富了我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

关键字:窑洞;建筑形态;民居;生土建筑

窑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穴居这种独特的居住原型,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逐步适应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区域,这种建筑形式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中,利用当地的土质材料,结合地形地貌,建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窑洞建筑。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原始生态建筑, 利用黄土地区的地理条件, 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结合得天独厚的土资源, 使它不仅成为适合黄土高原的民居形式,而且是最经济实用的民居建筑。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土文化,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宅居。

一、窑洞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

1、气候条件的适宜性

西北地区是我国地理、气候条件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气候环境,漫长的冬季、风多、雨少、日照强度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贫乏, 树木稀少,导致木料紧缺,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西北地区的生态民居建筑评价体系需要因地制宜,针对地区特点设计,由于窑洞依山就势修建, 既节省建材又节约用地, 还能使人们本能地回归到黄土中生活。

2、材料资源的优越性

在黄土高原,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黄土是绝好的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在炎热的夏天,热量被黄土表层吸收,黄土深层的窑洞温度低于地表十几度,比较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地热温度由里向外发散热量,窑洞的温度又高于室外,使得居住环境十分舒适,而这种以生土为主体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绿色的建筑料。

3、技术条件的可行性

窑洞主要有三种形式: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最主要的是靠崖式和独立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顶作成圆拱形, 进口安上门窗就成了一间土窑。这种窑洞往往数洞相连,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独立式从建筑和结构形式上分析,实质是一种掩土的拱形建筑,先以夯土或砖石形成基墙,而后在其上用砖石起拱发券,最后上部覆土完成。

二、窑洞建筑的功能布局形式

1、建筑布局

单体窑洞的主体部分主要由窑顶、崖面、前墙所组成;门窗、火炕、烟囱等是窑洞构成的附属部分。单体窑洞因依靠出崖,还需考虑拱形结构,主要平面布置是一字形,同时受功能、风俗、技术、财力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平面。

2、院落布局

窑洞多为靠崖式, 有长串连片的, 也有独立成院的。窑洞院落一般由主体的窑洞、围墙和院门组成。内部由居室、厨房、室外灶台,是居住活动的场所,一般一个院落一户人家。院落深受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有的布置为三合院、四合院,其宅基占地面积很大。

3、群体规划

窑洞一般以院落为单元,因地制宜的选择,居民点必有泉或河流,这是选址的首要条件,另外选择稳定安全的土质也同样重要,出崖的稳定性和坚固密实的土层决定了窑洞的安全性。窑洞一般建在向阳的坡面。窑洞村落绝大多数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正是由于有着顺乎自然的思想才取得了融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的良好效果。

三、窑洞建筑的局限性

传统窑洞在采光、通风、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1、窑洞建筑的采光通风受制于建筑形式影响较大,由于只能在窑洞口设置窗户和门,只能单面采光通风,一方面气流不能在窑洞里面很通畅的流通,空气质量差。另一方面窑洞比较深造成室内最后面采光不足、光线昏暗。

2、空间形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住户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窑洞空间形式单一,功能简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3、黄土地区水资源匮乏,农户靠水窖或水池蓄水,其储水量完全取决于一年内降雨量,生活用水常常得不到保障。院落排水几乎完全依靠黄土自然渗透。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很难满足现代农村生活的需求。

四、窑洞民居的发展趋势

窑洞建筑在利用生土、节省用地和保持生态方面具有优势,是黄土高原上最经济实用的民居建筑,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我们一方面发挥窑洞在节地、经济方面的价值,通过现有的手段和设备,使其能够满足现代生活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以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窑洞民居为载体,以窑洞为民居的重要形式,开发有特色的窑洞文化。使人们认识到窑洞民居的优越性,从而保护这一生土建筑,使窑洞在新时期走向新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窑洞这种传统的民居形式长期以来解决了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们的居住问题,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和现实状况。人们在建造窑洞的过程中,都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经济能力而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和营造,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窑洞在生态方面的优越性。同时也应改善现存的各个方面问题,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做好旧窑洞的改造和保护,探索新型窑洞民居形态。让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得以新面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张磊.原始生态建筑之陕北窑洞.山西建筑;

[3].荆其敏.《中国生土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侯继尧.《窑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侯继尧.《中国窑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一篇:试论建筑施工技术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拉森钢板桩围堰施工的优点与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