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登习俗拾趣

时间:2022-10-29 02:27:50

马登,位于云南省剑川县西北部。是一个四面环山,地势较为平坦的小乡镇。镇辖区居民除了一个汉族村、一傈僳族村和部分散居山内的彝族,都为白族。马登白族有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除了认真隆重地过中国传统的各个农历节日,对坐月子、婚嫁和丧葬习俗也尤为讲究和重视。

婚嫁习俗

除了少数家庭招入赘女婿,马登白族在婚事上一直遵循着男婚女嫁的习惯。

这婚嫁中,男方既为主动方又成被动方。为主动方是凡事要主动找女方商量。成被动方是要遵从女方的意愿行事。

听上一辈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婚嫁习俗很简单,彩礼为三尺六的一块棉布。结婚有一套被褥和喜箱喜柜即可,被褥还不一定是新的。当时存在包办婚姻情况,大部分由父母指定婚配,其中不乏近亲结婚者。

八、九年代,礼节繁琐起来。青年男女也相对自由恋爱,但主动权多在男性。当时盛行一句话叫“一家女子百家求,九十九家空回首”。男子如果中意某个女子。在不认识的情况下都可以提着四色礼去求亲,被回绝也不觉得尴尬。女方的态度则用行动表示,如果同意则收下礼物,并给男方做夜宵。如果回绝则让男方把带来的四色礼带回去。男方没有这明确的信息之前会每晚一次往女方家送四色礼,直到有结果为止。若吃到女方的夜宵,男方则趁热打铁,请媒人和女方家长商议后面的照媒、吃小酒、结婚等事宜。一般是先进行照媒和吃小酒。都是由男方带着至亲长辈和食材到女方家请女方至亲好友吃夜宵。明确和向亲友公布关系。也让双方亲友相互认识。

关系明确了。男方可以任意到女方家走动帮忙,但要女方去男方家走动,则要进行白天更隆重的订婚和过门礼节。

订婚典礼上的一切事宜由男方操办。做碗的厨师都由男方带来。女方提供场地和请来所有的亲朋好友和隔壁邻居即可。不仅如此,男方还要给女方送来比较厚重的四色礼(烟酒茶糖),象征吉祥数字的几百块新币(九十年代初为400块。后来不断上升),两套完整的衣服(包括帽子和鞋),一块手表。这些礼物全部用红纸条贴着,放在有红纸的托盘里托进来。摆放在堂屋前的八仙桌上供亲友观赏。中午还有一个由女方磕头拜男方长辈的仪式,拜后男方长辈纷纷给女方礼钱。然后亲友吃男方做的碗,男方回去时女方要在托盘中放一些钱币作为回礼。

紧跟着是过门,过门是女方带着7个或15个(白族请客为8人一桌)自己的闺蜜姐妹去男方家认门认亲。当天男方请来的都是至亲长辈,分别都要给准媳妇送些钱或衣服等礼物,准媳妇回前也给男方家人一些礼物。

有姑爷在丈母娘家要做360工之说。结婚之前,男方要不请自来地常去帮丈母娘家做工。没有多少人能做到360工,但人们就是通过这样的勤与不勤来衡量男方的诚意和能耐。要是男子表现不好很有可能被女方退婚。退婚是很伤面子的事,不止代表女方不喜欢,还象征着品质和能力问题,所以男方就是在自己家很散懒,到丈母娘家都是很卖力的去表现。

女子去男方家“过门”后,男方有事无事也喜欢叫女方来家里帮忙。相互认识,增进交流。有时候准儿媳帮忙完成什么事了,公婆跟别人说的话语声中多少还带点炫耀的成分。女孩子表现不好也有可能被男方退婚,所以女孩子不管以前是怎么被父母娇惯。到了这份上也是很积极地去学和做,生怕有对自己不好的言论出现。如果女方提出退婚,要把男方花在婚事上的一针一线都要折成现金退还给男方,要是男方退婚,则相当于放弃一切所花费用。所以一般过了门,婚事就相当于板上钉钉。即便一两年后成婚。也没有夜长梦多的担忧。也有后来退婚或婚前三天逃婚的人,都极少而特别。

这样的过程中,男方父母会请媒人去探准亲家的口风。若是对方有意让儿女完婚,便选个日子去求亲。然后去请乡村里专帮人家算日子的师傅选结婚的日子。日子选好了再去女方家送帖子和彩礼。

婚期定好了。男女双方就开始计划着置办嫁妆。到了九十年代,嫁妆除一直流传着的“喜箱喜柜”和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各种家具,电器等等。女方还要给男方家几十个长辈送手工布鞋,给至亲送手织毛衣等。除了娘家要花很多财力人力,亲友都要帮着忙乎。

这样的忙碌很累人,但是快乐的。它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婚礼前一天,媒人和几个亲友要给女方家送去贴着大红“嚣”字的酒、肉、一套喜箱喜柜、一张磨好的纯白羊皮披肩(九十年代末羊皮披肩被呢大衣取代)和一张画着龙凤呈祥的喜毡、被褥等,还有两套结婚当天穿的衣服。酒和肉为补贴女方办酒席用。喜箱喜柜除了用来装女方的衣物等,出嫁时加上女方自备的一套,就是双双对对的意思。滇西北的气候多冷,早晚温差大。女子劳作的形式以背为主。羊皮披肩不仅用来御寒。也用来做背垫子。女方则给男方送一双鞋,八十年带初为新娘亲手做的毛边底布鞋,新娘在结婚当天也穿红色的绣花毛边底布鞋,后来改成皮鞋至今。

下午,女方三父八母带来谷子、花生、葵花籽、衣服、钱币等来给新娘子压箱底。晚上九点由女方长辈们公开安排入箱入柜。通常是一个柜子里装谷子,另一个柜子里装葵花籽、红糖、酒、水果、糖果等。谷子意为新娘还没有在婆家创造出劳动价值时候的口粮,糖果等是她用来招待和酬谢婆家来帮忙操劳婚事的亲友。因为新婚一个月内亲友可以随意来讨吃喜糖喜酒。新娘必须要拿出招待所有来窜门的人。所以这些都准备得很充分。喜箱里入的是长辈给的钱和新娘的新衣服,入好后上锁,由两三个老人彻夜照看着至天明。

结婚当天,男女双方要有七八个或十几个未婚男女陪着,俗称“陪郎”和“小送”,其中有一两个比较亲密的人要替新人做些婚礼过程中比较私密的一些事,还要陪新娘在婆家过一晚。

嫁妆早早地摆放在新娘家的堂屋前。每一样都贴着很醒目的大红“帧弊帧G子殉酝暝绮停男方家的唢呐声就吹过来了。“陪郎”们忙着给客人们递烟,媒人笑嘻嘻地安排事宜。吉祥喜庆的话语不时带点催促的味道。女方明白其中意思,也不耽误时间,稍作客套和交流便给迎亲的人们摆酒席。

八十年代新郎去迎亲要吃“独席”。乡村缺少文化知识,却不缺少智慧。独席除了表明女方对新郎的重视。还带有考验伴郎智慧和应变能力的成分。两张八仙桌垫在一起成高桌,新郎坐在高凳子上吃饭的表现一目了然。独席和别的酒席有差别,红曲肉用线穿着。猪蹄子也没切开,有的饭菜里还特意装着特辣的辣椒团……而新郎必须要把每个菜都吃一口,有的新郎不注意会把一碗的红曲肉都夹起来。有的新郎不小心会辣出眼泪,这就需要伴郎们细心帮新郎解决问题。有些伴郎用准备好的小刀麻利地切开那些线,把猪蹄子拿到厨房请师傅们切开,并不停赞美厨师们的厨艺,厨师们便顺水推舟把菜里的秘密告诉了他。所以大部分新郎的独席总会吃得优雅从容。

独席一吃完,唢呐手便使劲吹唢呐。

堂屋前设了一个高桌子,上面分别放着新郎新娘的礼花,镜子一个插着竹枝的瓶子和一个装满谷子的升斗。竹枝上挂着写着喜庆吉祥之语的红纸条,升斗里点着香,前面供着酒水。由两个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祖先天地敬了酒水。再给新郎新娘戴了礼花,把镜子插在她围腰上。同时说些很吉祥的祝福语。

新娘父母交给媒人两个用红纸包起来的红包和一对小鸡。红包分别给两个来“牵马”的童男童女,小鸡大概三四个月大,一公一母,由媒人带回男方家,有对新人新生活的祝福之意。新娘要给娘家的三父八母磕头。恋恋不舍地哭别爹娘。哭别三父八母,再在唢呐手的声声催促中挥泪离开家门。一般是新娘离开娘家门。抬嫁妆的人们早已出了一段路在等着。

都说“女儿嫁出门,狗舔桌子没人赶。”女儿出嫁。除了新娘父母和身上有孝的亲友。所有可去送亲的都去送亲了。家中只剩下父母亲和一些不宜去送亲的人,显得孤寂冷清。

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老人们有时跟不上前面。那两个有着“压箱压柜”责任的孩子便跑到前面,把身子压在喜柜上,抬的人便停下来等,这样送亲队伍就一直衔接有序。

陪郎们要带很多鞭炮和瓜子糖果。途中遇到桥梁河沟都放一挂鞭炮。遇到观看的人们都递烟和瓜子糖果,新娘到婆家时大多是下午两点多。门口两个中年男女手里举着燃烧的明子,新人进去后他们就放下,对送亲的人说着欢迎和感谢的吉祥话。

有进新房时新人中谁的被褥先拿进去。并要放到对方的被褥上面。谁就在以后的生活中占强势的说法。那也是证明伴娘伴郎们智慧和能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伴娘伴郎们在那一刻总是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千方百计,抢着要把自己伴的新人被褥先弄进新房。

跟着是拜堂,解礼花。拜客(新人磕头跪拜男方的亲人长辈),新人又一次收到亲友的礼金。一般由媒人分给新人,新娘的要比新郎的多出一些。吃饭的时候媒人分别给小送的姑娘和压箱柜的孩子们红包(九十年代初为十块和四十块。后来有增)。新娘的碗放在一张红纸上面,筷子为象牙箸。吃完晚饭后除了几个留下陪新娘的姑娘,送亲的人们都回去。

然后是给男方亲友敬赠的衣物和鞋子。这些都得到相应回赠的礼钱。还要拿水果瓜子和红糖、香烟一一谢过来帮忙的亲友,做完这些,家中各种电灯已亮起来了。

在马登。结过婚的人俗称“二佬者”。是不能进新房闹房的,闹新房全由是未婚者以“兜思居”的形式主持。“兜思居”是用谚语的方式说吉利的祝福语。但有些人也喜欢用“兜思居”的方式相互嘲讽揶揄来娱乐。有要给新人“兜思居”的程序,新娘拿出各种水果和烟酒茶糖招待来闹房的人们。人们要一种种地拿起来,有针对性的说几句祝福语。比如喝酒的时候说:今年喝他理气酒。明年喝他甜白酒。这样有祝福新人早生贵子的意思。完成对新人“兜思居”。男方女方的人们相互用“兜思居”的方式嬉戏玩乐的时候了,这时的“兜思居”相当于近距离的对调子,语调直接明快,雅俗全凭人们的智慧涵养。此外还有熏辣椒的闹洞房习惯,白族语的辣和亲同音,辣椒熏得越辣表示越亲。有的孩子在装着辣椒粉的茶壶里丢一块烧得红通通的栗碳,理直气壮地把壶嘴对准新娘,直到新娘拿出最好吃的东西赏他们才罢休。

第二天回门,新人要带四色礼和猪心肺。“肺”和“到”白族语同音,里面有父母的期盼和提醒。女子嫁出去后。不再回娘家过节。不再享有娘家田地家产。由儿子赡养父母和继承家产,嫁出去的女儿不多加干涉,但可根据自身情况帮助。

第三天去本主庙祭拜过。新人就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社会不断发展,乡村婚事也在不断变化。少了繁琐简朴,多了奢华开放。九十年代至今,人们的观念也不短得到改善,已没有近亲结婚的人,程序也简化很多,大部分人是一次性订婚后跟着结婚。但彩礼和嫁妆的等级不断上升。年轻人的互相攀比也让家长有嫁娶不起的感触。婚嫁虽为大事,但多数人觉得现在的婚礼已经向铺张浪费的方向发展。笔者亲闻几桩婚事,也觉得与其劳民伤财大肆铺张。不如双方量力而行。把婚事办得淳朴风雅一些,减少双方经济负担,也不失风趣热闹和意义。

坐月子习俗

马登的坐月子习俗很是独特,孕妇生产前两、三个月,家里就要做几陶罐甜白酒备用。陶罐是用灶灰泥密封的,有“坛罐启封,男孩变女孩”之说,这些甜白酒要到孩子出生后才能打开食用。

小儿出生,要请一个奶娘喂奶至产妇出奶,请邻里乡亲吃一顿红糖、鸡蛋和甜白酒煮的面片,以示庆贺。三天后,娘家做一顿熟饭送来,有一甄子米饭,白族碗和清炖母鸡汤。外加一坛甜白酒。表示对奶娘和亲家的谢意。产妇生产两周左右,家里要在周三(周二为街子天)请月子客,月子客是主人家准备。亲友相互打探后不请自来送礼物,译成白族话为“送米饭”。月子礼一般是大米、白面、鸡蛋、母鸡、小儿衣物和用品玩具等,亲家之间要加一坛甜白酒。月子礼根据情分深浅送,最少的也要一手提篮的大米加十个鸡蛋。主人家除了招待一顿甜酒麦片和一顿白族碗,还要用两个鸡蛋加一碗甜白酒作为回礼。

小儿出生后第一个不知情来窜门的人称之为孩子的“客头”,“客头”除了要喝一碗甜酒鸡蛋汤,还要从身上拿一样物品送给孩子。有孩子长大品性会随跟“客头”的说法,若“客头”是读书人或德高望重之人,家里人会特别高兴,并请他为孩子赐一小名。如果“客头”为乡间流浪汉,则要他给孩子说三声“安康成长,长命百岁”。

月子里的产妇。主要是睡觉休养。房间里要时常炖着肉汤,或母鸡汤,或猪脚火腿汤。婴儿由长辈帮着照看至满月,产妇只需喂奶即可。但行为上有很多禁忌,不能进堂屋、厨房,不能上楼,不能洗澡、洗头和刷牙,不能风吹日晒,不能出门。饮食多为婆家伺候。除了传统三餐顿顿要有火腿汤或母鸡,还比平时多了两顿甜酒鸡蛋餐,忌酸辣生冷,很少吃杂食。

孩子满月当天,双方的女性亲戚一起去温泉洗“满月浴”,吃一顿甜酒麦片和一顿腊肉鸡蛋汤。紧跟着邀请族中长老择日去本主庙磕头。为小儿起名,祈愿佛祖庇佑小儿一生安康成长。

本主庙回来,生活恢复正常状态。

坐月子习俗繁琐,但意义是非凡。在马登,农活大部分为女性来做,家务也被当成女性分内之事。好在白族妇女非常勤劳,通常是忙完地里再忙家里,不分昼夜做家务。循规蹈矩,任劳任怨。如果没有这种种禁忌。产妇根本不能安下心来能安静地养好身子。在农村,产妇满月后要跟常人一样上山下田,只有坐好月子,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去做以后的事。所以产妇在月子里也是遵循这些规矩,安静养息。月子里的花销不少,产妇的营养也关乎着孩子的健康,亲友和隔壁邻居之间“送米饭”的习惯。不仅及时帮产妇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还体现出一种亲友和邻里之间互助互爱的情谊和精神。

现在的很多产妇不喜欢油腻的肉食。也受不了一月不洗头刷牙的传统禁忌。从科学角度来看,产妇的饮食上可以加些适宜的蔬菜水果。产妇在孕期因为内分泌的变化而常发生妊娠性牙周疾病。月子里一日多餐也容易产生龋齿和急性牙周病变,也可以用软毛牙刷和温度适宜的开水、盐水、茶水等漱口洁牙。这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方面意识的增强,已不断得到认可和改善。

丧葬习俗

马登白族丧葬都实行棺木土葬。

老人去世前,会有很多亲人长者在身旁昼夜伺候,回天无力时,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气”喂给逝者,让其“得气”而去。“银气”为红糖加碎银粘合的小丸子,逝者吞含此物就是“得气”。会升天堂。人去世后家人一边即刻通知亲朋好友,一边请人给死者净身穿好寿衣。安顿到棺材里。等至亲之人都见之最后一面才盖棺。若死者是女的或上门入赘的人,要等后家亲临认证才能入棺。入棺后要在家停柩的时间和出殡时辰要请先生看日子确定。有的在家停留两三天,供孝子孝女和亲友凭吊,有的人要八、九天才可出殡。这期间灵柩前的八仙桌上要点放香烛和长明灯,搬放白族碗和茶酒、碗筷。地上放土陶罐,家中所有门栏要贴上白纸挽联。死者家属要设宴招待前来凭吊的宾客和亲友。请人看坟冢(年老者有的已经选好坟地并造好坟墓)并打掘好,还要请民间师傅扎纸伞、纸偶、纸钱树等陪葬纸品。如果是新墓地,要多一尊开路神。

如果逝者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则称为“喜丧”,家中贴红色对联,孝子孝女可以不哭。凭吊者吃完饭后可随意带走宴席上的碗筷。送给家中的老人或孩子,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从亲人离世起。孝子孝女们要头戴孝布(三尺五左右长的白布包头)孝帽(白布或白麻布简单缝制的帽子),身穿孝衣(孝衣有的为白色衬衫,有的为白布长衫)一左一右在灵柩旁跪坐守灵,有来凭吊逝者的亲友,孝女要哭,孝男要以跪拜回礼。死者为大,所以无论死者辈分大小,来者都要磕头凭吊逝者。马登一直有女性哭唱凭吊逝者的习惯,哭唱自己与亡者的关系,哭唱亡者的恩德,哭唱自己对亡者的怀念等等情绪。哭唱一般要有人劝慰才停下来。出殡前一天傍晚,要做祭拜祖宗的仪式,把逝者交代给祖宗。当日早晨五点,鸡鸣时候,要做“鸡鸣饭”供奉逝者,亲人要在灵柩前大声哭一场。然后要请妈妈会来给逝者念经,超度亡灵。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马登,亲朋好友来参加出殡,都要用托盘带一席白族碗凭吊死者,家属就是用这些饭菜热煮一下,招待请朋好友。后来渐渐改变。到九十年代中期。亲友带碗凭吊的习惯彻底取消。由逝者家属统一安排饭食宴请亲友,丧葬饮食走向卫生健康。

出殡当天,要给来给逝者送行的亲人发孝布,其中小侄辈居多,辈分大于逝者则不戴孝。出殡前,还要由村中有文化的长者撰写并读诵祭文。让人们对逝者的一生经历和成就了解个大概。如果家中有属相与逝者相冲的人。不仅不能看出丧和送葬。还要在手上绑一根细麻绳,躲进房子里至送葬队伍出村才出来。

出殡时,抬出门的棺木上要盖一条毛毯。中间停顿要放到长凳上,不让棺材现天落地。纸伞、纸马、纸偶、纸钱树等由男人举拿至坟墓,有专人沿途一边放鞭炮一边丢撒纸钱。有些至亲好友难舍逝者,会在路上准备好长凳和一些干水果,抬棺者稍作休息,他们进行祭拜,称为“路祭”,祭物用过归抬棺者。孝子孝女和戴孝的亲人一边由人牵着手,一边手拄着挂满纸钱幡的竹枝,弯着腰大声哭送,亲朋好友随后。送到辞客处,竹枝被收走,孝子孝女跟着长辈把死者送上山入土。亲友们往回。在燃着的青艾和松毛堆上熏过手。再到放过棺木的堂屋烧大火烤。抬棺掩土的人回来也如此。吃完晚饭,整个葬礼算结束。

出殡第二天要送碗上坟祭拜,头七。三七,一百天都如此。第三天族人全部去本主庙祭祀,给神灵交代过,丧事才算结束。此后三年为孝期,春节所贴对联都为白纸联。孝子孝女有孝在身。要谨慎行事。头七不能随意到别人家去,不参加婚事。也不能与人吵架等等。一百天后稍为宽延。如果家中有不得已早已订好的婚嫁情况,要在一年内破孝办理。后两年不得办喜事。直至三年后脱孝。

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马登的丧葬习俗是相对正常去世的老人们而言,在外面(医院、途中、意外事故等)去世的人是不能回家办丧事的,只能在村外或坟场简单办理。马登的丧葬习俗在社会日渐发展,乡情观念日渐淡薄的今天。能制约一些不良风气,倡导人们互助互爱,也能唤起人们已经或正在涣散一些的道德良知,但也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因素,比如有的逝者要在家中停柩八、九日甚至更多,若遇夏天,带来的弊端不少。善人者善终的观念引导和促使人们言行思想向善。但世事无常,生活中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出现。医药发达的今天,因为习俗观念,大部分的老人生病也不愿意进医院治疗,唯恐回不了家。这些,有待于人们去思考和改善。

上一篇: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探析 下一篇:烟草行业中加湿器的设置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