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9 02:04:06

大学生校园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调查研究

摘要:社会转型阶段高等院校校园突发事件风险不断加剧,大学生面对校园危机的非理可能使单纯的突发事件升级为严重的社会危机。为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在面对校园突发事件时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偏好做一细致深入的探究。本文着重对上海、北京、广州3个城市近十余所高校中的450名在校学生进行风险认知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信息传播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有较高的风险认知,且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负面影响和校方采取的应对措施具有很高的信息需求。学生倾向于将危机信息通过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对外传播。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 风险认知 信息传播 行为调查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已进入突发事件的频发时期,高等学校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加之大学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使得校园危机风险不断加剧。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现状,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浅,很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轻信各种流言,产生过激行为,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舆情事件。如“5.12”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各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各种版本的余震信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权威信息和危机沟通,在学校师生和家长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高校学生在校园突发事件中,既是危机的受影响方,又可能成为危机信息的传播者。细致而深入地把握高校学生对校园风险的认知态度和偏好,以及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信息传播行为规律,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更好地化解危机,将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迅速恢复学校正常的运行。

本文在对国内外风险认知理论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设计完成针对高等学生风险认知和信息传播行为偏好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北京、广州4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此分析了学生在校园突发事件中风险偏好、信息需求和信息传播特征。研究结果有利于校方更好地了解学生面对危机的心理特征,采取更行之有效地疏导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校园危机的不利影响。

2.调查设计

2.1调查目的和思路

本次问卷调查的核心目标在于了解并分析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突发事件风险的总体认知情况,以及其对危机信息的传播策略、渠道和对象的选择偏好对志愿服务的总体认知情况,

从宏观、普遍的层面掌握第一手数据。具体思路和步骤如图1所示:

由上可见,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确定是整个调查过程的关键环节。

2.2调查问卷

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应由问卷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卷主体、结语5个部分组成,而整个问卷的篇幅也要适中,过短的话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而过长的话会令被调查者在填答过程中感到厌倦,调查的信息不准确。同时,问卷主体中问题的安排应该有浅入深,敏感或涉及被调查者隐私的问题宜在问卷的后半部分出现。

2.3样本选取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各类在校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各年级的学生。考虑到各类样本的均衡性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策略,即分别选取上海、北京、广州3个目标城市,再分别随机抽样150名在校学生,样本总量可达到450人。

2.4调查实施

为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在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选取来自上海海事大学大学二年级的15名学生,在说明调查目的后,要求学生当场填写问卷,并就学生意见对问题的表述进行修改。通过预调查,得到每个被调查者完成问卷的时间基本在10分钟以内,表明其可以较客观和细致地理解问卷意图,保证了问卷信息的准确性。

正式调查在2011年10月开始,持续至2012年3月份结束。主要采取网络调查和纸质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的最终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问卷回收结果

由上可见,本次问卷的总体回收率和各目标城市的回收率均超过90%以上,说明调查正式实施的效果十分良好。

3.调查结果分析

3.1调查群体特征

被调查学生的性别和年龄构成,男女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2.11%和57.89%,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其次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主要以21至25岁的在校学生为主,其次则是26至30岁的学生。再次从被调查者的所在年级可以看出主要以本科学生和在读研究生为主,比例高达85%。最后,被调查者校园突发事件的经历情况,69%以上的学生未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

3.2风险认知调查

3.2.1风险关注程度。在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和他们对不同类型校园突发事件风险高低的排序,反映出学生对校园风险的关注程度。将近57.9%的在校学生会对校园突发事件有所关注,其中23.68的被调查者会经常关注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仅有2.63%的学生对其完全不关注。同时基于性别、年龄和就读年级特征的交叉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存在差异,男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要远高于女性学生,而研究生和博士生对突发事件的关注也高于本科学生。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风险的关注度则差异并不明显。

图2不同校园突发事件的风险排序

由图2可见,排在最高的是学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其次是学生寝室火灾事件,再次是校园偷盗事件,排在最末的是学生参与政治游行,其次是学生外出旅游发生交通意外。可以发现,学生们认为发生在校园内,且可能造成学生伤亡的突发事件风险更高,而发生在校园外的意外或突发事件,尽管影响在校学生,但只要未有不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行,学生便认为该事件风险并不高。

3.2.2风险信息获取的认知。一旦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会引起在校学生的高度关注,由此造成对信息的极大渴求,因此有必要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和获取渠道的偏好情况。首先给出在校学生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需求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突发事件信息需求调查结果

由上可见,学生最渴望了解的是受害者的情况、突发事件的原因以及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鉴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官方应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这三个方面的信息。同时发现男女学生在信息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最关注的学校对危机的处理措施和隐患是否消除,而男性则更关注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受害者的情况。

其次,给出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渠道了解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见图4),以及对来自不同渠道的危机信息的可信程度(见图5)。

图4 风险信息获取渠道调查结果

图5渠道可信度调查结果

可以发现,来自朋友和同学的信息更易被接受,而且被认为可信度最高,而学校官方消息也被视为可靠性较高的信息来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成为学生了解突发事件态势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以微博、人人网和开心网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媒介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普及度和可信度。

3.2.3校园安全认知。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使学生具备很好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意识,有助于在危机来临时,不产生无谓的恐慌情绪导致危机的蔓延。通过对学生校园安全知识的需求调进发现,92%以上的学生希望校方加强校园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同时在校园安全知识获取形式的调查上,发现,安全演习、书籍和报纸资料、主题班会和讲座教授的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3.3信息传播行为调查

3.3.1传播决策。学生在发生校园危机后是否会对外传播相关信息的调查,可以发现71%的学生选择了对外传播信息,因此一旦校园危机传播,学生由开始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者是不可避免的。校方不可能要求学生封锁消息,而应该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传播危机信息。

3.3.2传播对象偏好。校园危机中,学生作为信源更倾向于向谁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调查结果显示(见图6),家长、同学和朋友是学生主要信息传播对象,比例高达81%,而同时9%的学生会将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告诉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公众。

图6风险信息传播对象

3.3.3渠道偏好。学生对外传播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偏好调查结果显示,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是主要的危机信息传播工具,其次则是电话,这与学生更倾向于和自已的家人、同学、朋友等熟人分享风险信息的调查结果较为吻合。同时有29%的学生会通过微博来传播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当代大学生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而他们认为校园内部的源发性危机事件要比校园外部的输入型危机事件的风险高得多,同时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风险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最关注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的原因、可能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校对此采取的措施,而且比较倾向于通过同学、朋友等熟人处了解相关信息,校学官方的信息和来自微博和社交网站的信息被认为可信度较高。

第三,面对突发事件,在校学生成为风险信息的传播源是不可避免,而且学生更倾向于通过QQ、MSN等网络通讯工具将相关信息告知家长、朋友和同学,同时也很有可能选择通过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网络媒介向校外的社会公众传播危机信息。

参考文献:

[1]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

1987(236):280-285.

[2] Yates J F,Stone E R.Risk-taking Behavior[M].John Wiley&Sons Ltd,1992.1-25.

[3] Wildavsky A.,Dake K.Theories of risk perception: Who fears what and why?[J].Risk Management, 2000, Vol.1:81-82.

[4] Kasperson J X,Kasperson R E,Pidgeon N,Slovic P.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assessing fifteen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y[C].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Eds:N Pidgeon,R E Kasperson,P Slovi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46-80.

[5]刘金平,周广亚,黄宏强.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6 ,29(2) :370-372.

[6]于清源,谢晓非.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J].心理科学,2006 29(2):362-365.

[7]时勘,胡卫鹏.北京民众在SARS疫情中风险认知与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Vol.12(3):293-298.

[8]任轶群,魏玖长.公共危机事件公众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67-70.

[9]王金平等.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度、风险的易了解性等客观因素法[J].心理科学,2006(2):370-372.

[10]周菲.决策认知偏差的认知心理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5:75-79.

[11]张岩,魏玖长.风险态度、风险认知和政府信赖――基于前景理论的突发状态下政府信息供给机制分析框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Vol.25(1):53-49.

[12]张宁.公众认知: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6,Vol.32(6):24-28.

上一篇:2015如何引领新常态 下一篇:阜阳“郊区生产专业化管理”安全保障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