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肺化瘀汤在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9 01:49:52

温肺化瘀汤在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观察温肺化瘀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以2011年10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予以温肺化瘀汤治疗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种疗法有效率、治愈时间及二重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评估治疗风险。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 vs 43.75%,P

【关键词】 温肺化瘀汤;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二重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2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008-02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喘息性支气管炎较为常见。中医观点认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哮喘”范畴,也被称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内因则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1]。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喉部可伴有明显痰鸣音或喘鸣音,可有低热或不发热。夜晚或清晨哭吵时咳喘加剧,喘息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紫绀,若治疗不及时,病程延长且有发展为支气管肺炎的风险[2]。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肺化瘀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47例,平均年龄(3.85±0.26)岁。两周内于院外接受治疗,对治疗药物过敏或依从性差及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均不予以纳入。9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治疗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74±0.32)岁;对照组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龄(3.96±0.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予以温肺化瘀汤治疗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温肺化瘀汤方药组成:半夏3~6 g,陈皮5~10 g,丹参10 g,红花5 g,赤芍5 g,杏仁5 g,苏梗6 g,僵蝉3~6 g,地龙3~6 g,枳壳3~6 g,甘草3~6 g,全瓜蒌10~15 g。每天1剂,开水煎服,可少量多次频服,以保证患儿入量。西医疗法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辅以雾化、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种疗法有效率、住院时间及二重感染发生率的差异。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治愈:咳嗽症状消失,体温正常,不能闻及痰鸣音或喘鸣音,患儿一般情况佳;好转:咳嗽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或低热,可闻及少许痰鸣音或喘鸣音,患儿一般情况较入院好转;无效:咳嗽症状无缓解甚有加重,体温正常或低热,可闻及明显痰鸣音或喘鸣音,患儿一般情况差。以患儿治愈或好转为治疗有效标准。二重感染判定参照有关文献[3]。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经过2周治疗后,多数患儿病情均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治愈率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66.67% vs 43.75%,P

2.2 两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比较

将治疗组中治愈的32例患儿与对照组中治愈的2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为(8.35±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11.13±0.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

治疗组(n=48) 32(66.67)* 13(27.08) 3(6.25)* 45(93.75)*

对照组(n=48) 21(43.75) 19(39.58) 8(16.67) 40(83.33)

*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患儿发生二重感染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共有4例发生二重感染,发生比例为8.33%,对照组共有12例发生二重感染,发生比例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1 两组二重感染发生率比较

*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

2.4 安全性分析

治疗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在传统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肺化瘀汤并没有增加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风险。

3 讨论

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哮喘”范畴,内因则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这也是病机关键之所在[4-5]。发作期是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诱发,以邪实为主。邪入肺经,肺矢清肃,肺气不利,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痰鸣哮吼,发为哮喘[6]。西医则认为该病多与呼吸道过敏反应或感染有关,且好发于儿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喉部可伴有明显痰鸣音或喘鸣音,可有低热或不发热,若治疗不及时,病程延长且有发展为支气管肺炎的风险[7]。

上一篇: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浅谈人文关怀在耳鼻喉内窥镜检查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