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竹编屋

时间:2022-10-29 12:57:40

我所看到的是竹编成的席纹墙,只有单层,所以是半透明的。席纹成为城内与乡间传统聚落的一大特色,是视觉美感的来源。

在我记忆中,东南亚的佛塔,高高指向天空而且呈金色,好像以泰国为最。可是看到缅甸的佛塔,才知道真正以黄金覆面,成群的塔尖指向天空,形成令人感动的塔阵,只有到这里才看得到。

缅甸是小乘佛教信仰最坚定不移的国家,金塔与金像都是象征。缅甸人喜欢塔、尊重塔,任何重要的建筑都做塔形,或在顶上加上塔形,所以庙与塔同形。最使人感动的是在曼德勒,一座塔庙的四周,建造了上百座小白塔。每座塔里供着一句佛经,这个塔群实际上是一本经!要读完这本经可要花很长的时间,很难想像一个民族会为此费力地表达他们的虔诚。

由于半世纪来政治上的不稳定,这里是东南亚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他们的民居如何呢?在仰光,殖民地时期的豪宅与统治阶级的住处,还有一般中产阶级的市街建筑,与西方公寓给人的感觉略有不同,这使我十分好奇。自仰光搭机北上,到了中部的古都区,一座又一座的古塔与古庙闯入视野。而自机场到城区旅游景点之间,路边已经有些住屋了。再自曼德勒飞到东部的茵莱湖区,住进湖边的休闲旅馆,当地的民宅就逐渐现形了。这时候,我虽搭上挠头的长舟,在湖上快速航行,但心上仍然惦着民居。终于,长舟穿越湖上村落,放眼望去都是竹屋,这大概就是缅甸的传统居住方式吧!

缅甸人原是住在高脚屋上的,这种建筑应该是自古以来,多雨的水乡与林木繁茂的地区共用的形式。他们最初应该是住在树上的,文明渐开,为适应比较进步的生活,必须辟林木以营居,又不得不防毒蛇、猛兽的侵袭,才发明了这样的居住方式。而更进步的地区,向来把它视为落后的象征。

中国古建筑中,称这种住宅为“干栏式”:远古的时代,中国也多水乡,尤其是长江流域以南,同样是把住屋撑离地面,以避湖害,这是沿海一带的居住形式,与东南亚是一贯的,一直延伸到日本。日式住宅用木材撑离地面,就是这种形式的延续。

缅甸的高脚村落,是很高明的与环境相处的方法。我想到20世纪初,法国建筑大师柯比意提出高层公寓撑离地面的主张,把大地还给自然,使住在高楼中的人们开窗可以看到绿野。这当然是梦想,在现代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不能不承认高脚屋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对于比较原始的社会,更切合生活需要。它的最大缺点是防卫性较差,必须用木材建造,在战争来临的时候,经不住炮火的洗劫。我认为它在文明社会中的消失,应该与战争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建筑首重防卫,所以先建坚实的围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隔离了,这就是合院式住宅的现实原因。

因此,我看到缅甸乡野间最基本的高脚屋,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那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屋子,上面是斜屋顶,下面用高脚撑离地面,有一个简单的梯子连到上层。如果是在水上,屋子下面的空间就可以系舟,如果是在地面,可以系牛。村落里,比较复杂的用途产生一些大大小小不同的长方形屋子,构成颇活泼的群体。

这些方匣子的建筑有一特色,就是很少有窗口。我不免猜测它如何采光,原来这种原始建筑是没有采光的问题的,因为它使用的材料与做法是很自然的。它的结构是木架子,墙壁则是竹编。我所看到的是竹编成的席纹墙,只有单层,所以是半透明的。席纹成为城内与乡间传统聚落的一大特色,是视觉美感的来源。我忽然想起,在仰光的国立博物馆,除了一个国王的宝座以外,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重要文物,却有一平方公尺左右的银制织纹的席子,足证席纹在缅甸视觉文化中的重要性。

席纹怎么编的呢?我见到的只有两种:比较少见的一种是井字编,也就是垂直与水平竹片所编成,似乎都出现在附属的非居住用的建筑上;另一种是人字编,也就是由两个方向四十五度斜的竹片所编成,是最常见的编法。可是同样的编法却有不同的感觉,我发现是由竹片的宽度来分别的。

不必说也可想到,竹片是由竹子制成的,粗大的竹子可以做成较宽的竹板,显然只有富有的人家才用得起。即使没有钱,也可以找到随处可见的竹林,使用较细的竹子建屋。用宽的竹片可以编成人字纹非常明显的席子,作为墙板相信也比较厚实。细竹子做成的竹片,编成的人字纹就显得有些密实,花纹不容易显出来。所以看席纹的图案就可看出建筑的主从。

看得出来,到了现代,当地人也觉悟到竹编的美感,所以有意的强化席纹图案的感觉。由之发展出大方格的菱形图案,我暂称它为菱花编。他们不但对席纹的美,利用竹片宽窄的组合,及图案角度的改变等予以彰显,而且使用白色的油漆选择性地涂在竹片上,使图案的立体感强化,产生韵律的美感。因此在这些看似落后的竹壁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趣味,当车辆经过一些民房的时候,我的眼睛忙着寻找不同的花样。有些是连续的折线,有些是大三角或大斜线,甚至有砖砌式纹。这么多样的图案在一栋房子上出现,足以使人目不暇接。真想不到,缅甸乡间这样的传统建屋之法可以弄出这么多花样!

水乡与农田中的高脚屋,到了受西式建筑影响的城里,还有没有存在的可能呢?

在仰光这样的大城市里,一切都西化了。英国的殖民者把他们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味搬到这个热带的国度,完全没有想到当地的传统。近年来,政治逐渐开放,开始为发展旅游而建造了一些旅馆,才想到如何在新建筑中呈现传统的风味。但是他们想到的传统是寺庙建筑中使用的大屋顶与多重屋顶,至于民间的竹编屋距离现代生活太遥远了,似乎除了当成旅游标地之外,是没有再发展的价值的。

可是这种落后的建筑方式,除了在水乡为旅游客保留浪漫的水中倒影风光之外,有没有可能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呢?真的很困难。但是我仍然很幸运地看到在东部接近湖区的城乡交界的地方,有一些传统现代化的尝试。最简单的是利用高脚屋的脚部,用席墙围起来,形成两楼的住宅。同时把原有的小窗子改为较多的开口,甚至采用西式窗户的组合。除了席墙之外,几乎与西式建筑无异了。

再进一步,就是按照西化后的生活方式设计成的住宅,外观不再只是简单的方匣子,而是比较活泼的构成,却仍采用席纹的竹编墙。在接近城市的地区,住宅的主人已经逐渐放弃竹壁,改用砖石,至少是木板,但仍然有不少的住宅,也许由于习惯,或纯粹的乡愁吧!坚持采用传统的竹壁,只是尽量在表面上变些图案的样式而已。话说回来,中国各大城市的新建大楼与豪宅,都抄袭西方的高贵式样,何尝想到要结合传统文化呢?

这次旅行过后,所留下的印象除了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尖顶圆塔,还有在平静无波的水面上,高脚屋的倒影。我衷心祝福这个初次打开大门的善良民族,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站立起来,展现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上一篇:剖析新农合体制机制瓶颈 下一篇:如何提高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