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书林,让书香润泽童心

时间:2022-10-29 12:28:57

摘 要: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性学习能力。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推荐适合的阅读书目;指导阅读方法,促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搭建多样的展示平台,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从而促进学生持续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以书香相伴,品味生活,采撷精神食粮,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交流

一、激发兴趣,打开阅读的“窗口”

古人云: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营造良好氛围,感受阅读的乐趣

想让孩子们喜欢读书,班级是重要的熏陶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这个平台,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读书名言警句、挂图等,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书籍的魔力和魅力。班级图书角上应排放色彩鲜明、富有意趣的好书,书中可附带精彩故事情节、作者简介或学生最感兴趣的幽默故事、脑筋急转弯等;展示台上张贴学生的优秀字画、作文、手抄报;奖励栏上可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用多种评比方式以激励学生读书的热情。

2.形成家校合力,共创阅读的平台

学校可充分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请家长配合在家中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结合不定期家访,让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如家长带孩子一同逛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在家中建立“小小图书架”或“图书角”,孩子在家长陪伴下,一起读书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还可以成立班级微信群,利用微信平台分享整本书,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教师就书中的某个故事情节或问题发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阅读的火花。在这样书香浓厚的氛围里,学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读书,与书交朋友。

3.丰富活动形式,激发阅读的兴趣

期初,举行暑期阅读课外书的反馈交流会,让学生把暑期阅读的书籍,通过讲故事、话剧表演、辩论会、征文比赛等形式来汇报。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全校“读书漂流”节 ,充分发挥班级的黑板报、学校的报刊栏、少先队广播进行读书节的文化宣传。接着按班级,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书籍摆书摊,与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换、分享,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书香浸润校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推荐书籍,落实阅读的“向导”

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除了在数量上有相应的规定,还推荐了许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目。总之,要从多方面吸收书籍营养,教师作为指导者必须担负引路人的重任。

1.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书

小学低中年级阅读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我就向他们推荐《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淘气包马小跳》《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高年级学生可重点选看一些散文集、长篇名著、优秀议论文、短篇小说等。此外,结合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如有个别学生常欺侮小同学,我找他谈心后,让他看《亡羊补牢》《人生旅途红绿灯》等,读完后让他将故事内容讲给我听。后来,他彻底改正了欺侮小同学的错误。

2.选择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书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书。如外国的《长袜子皮皮》《长腿叔叔》《窗边的小豆豆》,沈石溪的《动物情感故事》等,这些作品关注孩子的成长,反映了孩子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描写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则反映了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这样的作品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因此最受他们的青睐。

3.推荐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作者情况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作品。如学生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推荐学生看《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桂林山水》《游金华双龙洞》,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游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方法,架设阅读的“阶梯”

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应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指导。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读一般包括泛读、精读、浏览。对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读书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浏览一下。而精读就很重要,要引导学生在精读时,对重点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写批注,仔细欣赏品味,提炼作者最精华的思想。学生只有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收获有价值的东西,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2.学做摘抄笔记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都要求学生做好摘抄笔记,让学生摘抄优秀诗文、词语进行盘点,对优美的句子和经典文章的段落进行积累。摘抄既促进了读后理解,又利于吸收借鉴,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写得精彩。平时鼓励学生相互传阅摘抄笔记,同桌互相检查,教师随时抽查批阅。再加上教师鼓励性的批阅语言和登记,促进学生的内在阅读动力。同时将优秀的摘抄笔记拿出来展示,让他们互相学习和促进,再奖一些奖品和表扬卡,让他们更喜欢上课外阅读。

3.读书习惯的指导

良好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养成的,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指导方可逐渐形成。我结合实际指导,主要进行三种阅读习惯培养:一是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二是读书动笔的习惯,即对重要文章要做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好词好句、精彩片段。三是保证阅读的一定时间,即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每天的课外阅读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阅读量。

四、加强交流,展示阅读的“成果”

1.课前三分钟听话训练

教师要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我把每节语文的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不受约束,海阔天空地聊奇闻、说笑话、诵诗词、讲故事……内容不限,形式多样。由于大家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都精心准备、仔细斟酌。诵读的学生声情并茂,讲故事、谈奇闻的学生绘声绘色。这种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2.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

(1)举行心得交流会。即定期通过多种形式确定不同要求,让学生交流某段时间读书的收获体会。为了提高反馈效率,每次可确定一个重点,或交流某个体会,或者发表某个感想,或者举行一次故事大王擂台赛等。

(2)小组评阅读书笔记。即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收阅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小结、评价、引导,而且要组织小组进行评阅,在评阅读物中加上符号、批注,或评阅读书笔记。

(3)定期总结评比。即教师通过不同形式,就读书的数量、质量、方法、能力、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评比,不断提高W生读书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课外阅读,与书香相伴,品味生活,采撷精神食粮,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庄大象小学)

上一篇:烦恼事一大堆 下一篇:“让每一个儿童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