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的成果与走向

时间:2022-10-29 12:28:29

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的成果与走向

第八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于2012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制定与颁布的背景相呼应,教学活动游戏化,注重幼儿学习品质和人格品质培养是本届研讨会上被反复提及的三个关键词。上届研讨会的核心主题是“游戏音乐,快乐成长”;本届研讨会以“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为核心主题,大家共同探讨了如何在游戏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而下届研讨会将以“我感恩,我担当,我幸福”为核心主题,研究如何通过游戏化教学促进幼儿在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品质和人格品质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音乐教学活动类型的“游戏化”划分:从“五类”到“三类”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传统上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游戏。在本届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对此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她指出,在倡导教学游戏化的背景下,把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划分为歌唱、律动及奏乐三种类型可能更为合适。因为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游(自主、自由、自我享用的操作)而戏(享受认知欣喜、审美感动、社交温情的过程)之”的状态,所以,游戏和欣赏活动不再需要独立成为一种类型,反而需要成为统领所有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应该成为游戏的过程。以往,教师习惯于将游戏安排在学习歌曲之后,习惯于割裂音乐游戏与其他音乐教学活动的界限。需要澄清的是:游戏既不是学习之余的犒赏,也不只是认知疲劳后的放松,游戏不应该与学习活动对立,好的游戏本身就是学习活动。如果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乐由心生,能够专注投入,从微笑到嬉笑,再到创造后的欢笑,那正是我们追求的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状态。

所有的音乐活动都应该蕴含音乐欣赏的体验。欣赏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对幼儿来说,他们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动作、形象和情感体验一体化活动的依赖性。我们不主张在幼儿园单列音乐欣赏活动,正是因为关照到了幼儿从形式感知、情感体验和操作表现三方面整体学习音乐的需要。无论是歌唱游戏、打击乐游戏还是团体律动游戏,都只不过是操作表现手段而已。

从全国各地选送的教学案例来看,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开始认可这种分类方式的价值取向。但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教师虽然已将自己的活动定性为歌唱、律动或奏乐游戏,但还不能较好地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游戏体验,即在身心舒适安全的需要基本满足的前提下,经由好奇心、好胜心和爱美之心的激发,进而通过主观努力而最终收获成长的快乐。

二、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内核: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与发展的主人

为什么要追求音乐教学游戏化?其实游戏精神本身就能解释教学游戏化的意义。游戏精神即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开放性和自我更新性。回想我们从小到大的游戏,不论是身体游戏还是智力游戏,不论是交往游戏还是电子游戏,我们都乐此不疲地玩,不正是想要获得那种成长的快乐吗?我不会就要玩会,我会玩就要玩得更好,这其中充满着挑战、努力和成功的快乐。这种成长快乐才是真正的游戏精神,它时刻充满着自豪感——“对客观规律的了解、理解和超越的自豪感”。正因如此,让幼儿自主成长,体验成长的快乐才是当前音乐教学游戏化的追求。通俗地说,游戏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或是“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幼儿现实的努力学习目标”。因此,在追求游戏化目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定了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作为教师具体操作设计的原则:基本满足缺失性需要(生理和身心安全需要);激发并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满足发展性需要(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用我们熟悉的语言来说也就是好奇心、好胜心和爱美之心。经由主体自身努力满足了发展性需要后产生的积极体验,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长快乐”。成长快乐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体能动性”。只有不断让幼儿体验到这种主体能动性的增长,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三、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教育追求:人的终身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音乐活动的本质应该是:用于提升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通过音乐的人格教育”。特别在学前启蒙阶段,音乐教育的功能不只在提升唱歌、跳舞、奏乐的技能,或提升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音乐来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和习惯。虽然,当下我们在口头上都能基本认可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活动对人进行的教育,其中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教育以及运用音乐知识技能更好地享受活动的教育。但是,一碰到教学设计和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很容易就会聚焦到歌声的准确性、动作的合乐性、作品理解的完整性、教师自身完美示范等问题上。至于幼儿是否高度投入,幼儿是否有机会主动思考和反思,幼儿是否有机会积累和应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关注同伴、注意向同伴学习或支持同伴学习,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怎样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怎样认识、坚守、维护和更新必要的游戏规则,教师在所有这些方面是否有意识地挑战或支持了幼儿的发展等问题,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希望看到的普遍关注度。当然有部分老师已经先行,一些优秀活动案例给与会者带来了许多触动。

四、团体律动游戏的“傻瓜流程”:为了教师,更为了儿童

基于对3~6岁儿童在音乐、舞蹈领域的生理、心理发展与学习规律的研究和较大规模的反复实践与检验,许卓娅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向大家推荐了“幼儿园团体律动游戏的‘傻瓜流程’”。它的价值在于帮助教师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在“我要玩,我要玩,我还要玩”的自我追寻中实现三方面目标的和谐发展。它通过“总流程、空间流程、合作流程、构(高结构)—控(低控制)流程”等,为一线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游戏化设计原则和思路。在本届研讨会上,有许多幼儿园团队分享了这方面的经验。如“香草”“猴子变沙发”“大鹿”“饼干和酸奶枪”等活动,观摩者在捧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真切含义。除此之外,幼儿园歌唱游戏“傻瓜流程”的研制也已经初见成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带来的“小猴真淘气”“小青蛙躲猫猫”等活动和“幼儿园游戏化歌唱教学”工作坊,也让与会同行真切看到了初步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

在“傻瓜流程”获得初步认可的同时,我们也热切希望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能正确而开放地审视它:

首先,“傻瓜流程”并不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它含有好用、实用的自我调侃意味,它的本意是帮助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和不太擅长音乐舞蹈教学的教师快速有效地从实际操作层面了解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真正内涵。

其次,“傻瓜流程”尊重和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和规律,最终目的是指向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它更强调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并在真正努力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追求幼儿人格品质、学习品质、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因此教学游戏化的所谓“傻瓜流程”应该既是一种载体,又是一种原理,更是一种精神。

最后,“傻瓜流程”的研究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它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需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地修正与拓宽这方面的研究。

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人格品质养成这一焦点问题上来。无论什么教育,最终都是人的教育,这不仅是幼儿的发展愿景,更应该是幼教工作者一生的追求。

相信所有与会的教师都忘不了来自湖南湘西大山里的苗族男教师龙启忠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将热血与激情播撒在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上,他用自己广阔又淳朴的心为孩子们谱曲、奏乐、歌唱、舞蹈,教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事、学习、生活,同时也享受着幼教事业带给他的对生命真谛的感悟。也许,音乐与人格的协奏曲就该如此自然、美妙,犹如天籁。

最后,让我们再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会歌《田野之歌》以及它让我们产生的共鸣:为了让每个生命尽展潜能……我们承诺终生在田野上守望,感悟生命、力量和坚强,珍视孩子的兴趣、需要、想象,照护孩子生活中萌生的挑战、追求和担当……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育建... 下一篇:《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