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其节水潜力分析

时间:2022-10-28 11:04:38

扶余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其节水潜力分析

摘 要:扶余市境内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和拉林河,均属界河,目前地表水供水工程设施不够完善,过境水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加之当地地表水资源量较少,导致该地区工程型缺水。本文分析了扶余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农业灌溉用水节水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潜力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20

1 自然环境

扶余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部边缘,位于吉林省东北部,松原市的东部,N44°45′40″~ 45°32′18″与E124°39′10″~ 126°11′30″之间。西与松原市宁江区接壤,南隔松花江依次与扶余市、农安县、德惠市为邻,北以 松花江为界与黑龙江省肇源县相对,东北隔拉林河同黑龙江省双城市相望,东以会塘沟为界与吉林省榆树市接壤。是沟通黑龙江省的公路和铁路交通要塞。幅员面积46.58万hm2。辖11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1个国营农场(伊家店农场)、2个灌区(下岱吉灌区管理局、拉林灌区管理局)。

扶余的气候条件给县区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扶余成为粮食和水产的重要地区。县区内土质资源因土质、地形、降水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大体可分为5个类型区,即东部黑土区、南部风沙区、中部盐碱土区、西北部黑钙土区和坎下草甸土区。 扶余市农业发达,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素以“松嫩乐土、粮食故里”而著称。主要盛产玉米、水稻、花生、大豆、杂豆等粮食作物。

扶余市境内主要有3条河流,分别为松花江干流,松花江三岔河以上及拉林河。这3条河流均为界河,属松花江水系。扶余市南北两侧被松花江干流及松花江三岔河以上所围绕,东北方向为拉林河,均属过境河流。

2 水利工程概况

扶余市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灌区工程和利用地下水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和抗旱井工程。本地区地表水供水设施共有蓄水工程5座,提水工程1座。中型灌区2座。地表水灌溉面积为2.1万hm2。地下水供水设施-生产井,配套设施相对较为完善的井2658眼。地下水灌溉面积为4.65万hm2。其中地下水灌溉类型包括大水漫灌、喷灌、微灌。

3 水资源量

扶余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8289.95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762万m3,地下水资源量29527.95万m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包括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过境水可利用量、跨流域调水可利用量。扶余市过境水为松花江三岔河以上和松花江干流,跨流域调水为引松入扶工程。经计算,扶余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3578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2968.07万m3。扶余市水资源可利用量详见表1。

4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扶余市境内主要有3条河流,分别为松花江干流,松花江三岔河以上及拉林河。这3条河流均为界河,属过境河流。本地区地表水供水设施共有蓄水工程5座,提水工程1座。中型灌区2座。地表水灌溉面积为2.1万hm2。地下水供水设施-生产井2212眼。地下水灌溉面积为4.65万hm2。

扶余市现状年总供水量为27924.6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0318.6万m3,地下水供水量17606.0万m3。现状供水情况详见表2。

扶余市现状年全县各业用水量为27924.6万m3,其中生活用水量2120万m3,农业用水量20844万m3,林牧渔业用水4016.6万m3,工业用水量896万m3,城镇公共用水量20万m3,生态环境用水量为28万m3。现状用水情况详见表3。

扶余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小,已无开发利用空间,可利用的过境水和跨流域引水的开发利用率为30.7%,尚有开发利用空间,需完善地表水供水工程设施,提高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开发利用率。

5 用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分析

2013年扶余市各行业用水效率,包括万元GDP用水量、农田每667m2均灌溉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等,得出扶余市现状用水水平的总体评价。

2013年扶余市用水效率的统计和对比情况见表4。

现状农业有效灌溉面积6.75万hm2,其中地表水灌溉面积2.11万hm2,地下水灌溉面积4.65万hm2。现状灌溉方式有大水漫灌、管灌、喷灌、微灌等灌溉形式。其中,大水漫灌灌溉定额为2415 m3/hm2,管灌定额为2235m3/hm2,喷灌定额为1515 m3/hm2,微灌主要是滴灌,灌溉定额为915m3/hm2。现有灌溉方式中,采用节水灌溉方式的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可见大部分农田灌溉方式仍然落后,需要改变落后的灌溉方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潜力很大。

6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扶余市境内主要江河有松花江、拉林河,均属界河,目前地表水供水工程设施不够完善,过境水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加之当地地表水资源量较少,导致该地区工程型缺水。该节水增粮工程上马后,通过改造原有灌溉方式节省的地下水资源量,可以满足新增灌溉面积所需水量。现状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这两个指标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具有一定的节水空间。在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如用水效率低,农业灌溉方式落后,一部分农田仍然采用漫灌方式进行灌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高效节水工作开展不普遍;中水利用率很低等。其中,农业用水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6.1 灌排基础设施薄弱

灌溉排水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扶余市部分灌溉基础设施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多年的运行,大部分工程已逐步进入老化期,供水保证率低,效益衰减严重,现有灌排工程老化失修、配套不完善,灌溉效益下降。

6.2 农业灌溉效率低下,高效节水比例偏低

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由于建设时间早,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加之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得工程普遍老化、供水能力下降,加之灌溉技术落后,浪费水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使得效益不能正常发挥。

6.3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分散

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农民自筹困难等原因,造成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速度缓慢,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所占比例偏小。大部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低于国家规范规定,节水效果不理想。由于投资渠道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不合理等,不仅使节水工程建设标准参差不齐,还影响到部分地方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使有限的国家资金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制约了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健康发展。

6.4 管理体制滞后,运行机制不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灌溉管理单位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机构臃肿、管理粗放等问题愈加突出,改革的种种努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节水灌溉的公益作用仍不相适应,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7 结语

水资源短缺、工程型缺水是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扶余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解决社会的发展对各行业用水量增长的需求与当地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是当地政府应该面临的难题。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开源节流并重、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相适应的得力措施和手段,使有限的水资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并能做到永续利用,为后代子孙造福。

参考文献

[1]周彦红,尹华等.长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节水潜力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53-157.

[2]扶余市节水增粮行动总体实施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R],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2015.

[3]杨炳玉,尹华等.梨树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供需平衡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12).

[4]刘玉申,尹华.饮马河灌区存在问题及农业节水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1).

上一篇:玉米栽培技术探讨 下一篇:稻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