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如何改革

时间:2022-10-28 10:12:55

小学语文作业如何改革

“作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作业的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由于受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影响,常规作业编制的依据和来源往往局限在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及各种辅导性的同步练习、经典题库之中,致使作业单调、重复、内容窄、分量多、出题过细、答案过死,学生埋头于烦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量大、质劣、“一刀切”的作业成为学生的严重负担,妨碍他们全面发展。为此,作业必须改革。经过实验,我对作业采用了“分层限时,课上完成”的办法,主要如下。

一、“分层限时,课内完成”的做法

教育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除了要用丰富的情感、趣味的语言,生动直观地把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外,还要特别注意作业的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设计和安排好作业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真正达到各类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在作业设计中,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以展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时空,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每次上完课,我都针对全班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必做题与选做题或定量不定时作业。例如:在布置课外阅读杂志《小人物大智慧》就是属定量不定时,又如写作文这一块,一节课有的学生要求他写400字左右即可,而有的学生则要求他写600字左右,这样不同要求,学生都能愉快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

2.评价方式随之改变。因作业的布置是因生而异,即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被评价者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学生都能受到老师不同的鼓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例如我班有两个学生:一个叫陈亮,一个叫梁雪。刚进入我班学习时的两次语文测试中,他们俩均未能突破20分。针对这种特殊学生,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是每天坚持读当天所学课文一两遍,听写5至10个生字词;作文布置他们写身边人。例如第一次布置写“我的爸爸”,第二次写“我的妈妈”,字数300字左右,并不断给予赞扬、鼓励。现在他们作业均能按时交上,学习很愉悦,增强自信心。期中测试他们分别取得49分和51分的好成绩,比以前有极大的进步。

3.师生心情皆愉悦。学生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所以要求教学具有个性,分层布置作业正是这种个性化教学的体现,并且它改变了过去“一刀切”的现象,避免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现在他们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饿的吃饱,饱的吃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学生高兴了,老师就愉悦了,教就更好地促进学。

二、“分层限时,课内完成”的依据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设计作业时,有机设置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1.因材施教是第一需要。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如:在初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熟练地识记生字新词,在此阶段上,提出三种不同的作业要求:(1)能够比较顺利地把课文读通;(2)能够很流利地把课文读通;(3)在熟练地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中蕴含的知识道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作业要求的自主性。

2.学生全面发展是第二需要。我认为分层布置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造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真正达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的。

3.作业环境是第三需要。常规作业大多是看书写字,是静坐“家中”做的作业,具有一定的静态性,而改革后作业主张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所以大多是动态性作业,我们称它为行为作业或活动作业。在传统的作业观念中,看书写字才是正宗的作业,其他各种活动都是游玩,不务正业。事实上,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一味地让小学生静坐在房间里看书写字是学不到活知识的,它会让知识僵化,也会影响视力,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神经紧张,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况且学生在课堂里学的往往是间接知识,在教材中看到的往往是成人编辑的、经过分化的抽象的知识。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松鼠和在树林中看到的松鼠自然是不同的,在书本上了解蚕的生长与自己养蚕。观察蚕的变化肯定是有不同的收效的。活动教学的倡导者都认为在行动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在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正的问题,在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重视行为作业,既符合儿童的性情又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分层限时,课内完成”的原则

1.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作业的设计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训练目的的制约。目标内容不同,作业形式随之改变。教学中,我们改变过去语文作业的繁琐单调形象,力求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比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传统的作业往往要求学生背诵,然后抄写几遍。改革后我要求学生自行复习并根据复习情况设计考题、明确答案,课堂上当堂考查其他同学。这样,大大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作业态度极其认真,作业质量大大提高。

2.灵活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过去,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作业要求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一致的。然而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无法适应全部学生。这就如同一只悬挂在高空的桃子,有的伸手即得,有的跳起可获,而有的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它。为此,我们设置了具有层次性的作业,根据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对特长生要求较高,引导他们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对中等生要求必须保证质量;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保证重点部分掌握即可。这样,作业具有了弹性,使后进生缓解心理压力,优秀生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形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正确对待作业。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前,学生曾说:“语文作业不是抄写,就是背诵默写,学了几年,也不知是否掌握。”这确实是语文作业的悲哀。实验期间,我除了设置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作业外,还将作业由教材向生活延伸。结合课堂教学设置学生外出活动,或游览或调查,积累若干感性材料,这样感性认识多了,自然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布置学生进行家庭消费调查,从调查中学生认识到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通过这些作业的设置,我们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大语文观念,让其明白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

总之,作业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传统的语文作业进行合理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必然。

上一篇: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下一篇:师读万卷书,生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