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之妻》的艺术风格

时间:2022-10-28 09:41:32

《牧羊人之妻》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短篇小说《牧羊人之妻》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亨利·劳森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情节设计上的巧妙性,细节运用上的独特性和语言刻画上的准确简洁性,借此来表现澳大利亚的本土文化。

关键词:劳森 《牧羊人之妻》 艺术风格 澳大利亚本土文化

引言

亨利·劳森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作家,他是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之父,澳大利亚民族文学的带头人,他被称为“澳大利亚的声音”。 《牧羊人之妻》讲述的是一位生活在丛林中的母亲,在丈夫外出赶牲口时,独自一人担负起养育四个孩子的责任。此文从一条蛇的出现展开,面对蛇的威胁,这位丛林中的母亲临危不惧,在妥善安排好孩子后,用自己的智慧、勇敢和一个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在狗的帮助下,最后成功脱险。在等待蛇出洞的难熬的夜里,这位妇女回忆起了自己在丛林中独自面对的磨难,大水冲坝、母牛得病、阉牛发疯、丛林大火、幼子夭折……所有这些她都挺了过来。亨利·劳森的这篇短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位坚毅果敢、聪慧顽强的丛林女性的形象。艺术风格是这篇小说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牧羊人之妻》的艺术风格。

一.情节设计上的巧妙性

劳森的小说情节虽不复杂但构思却十分精妙,让人回味无穷。他的构思最巧妙之处常常是文章的开篇和结局。著名评论家菲利普斯(1970)说,正是在开局的“方法的精心设计上,劳森与契诃夫惊人地相似。”(p.106)小说的结尾也常常别具匠心。当《牧羊人之妻》中妻子在狗的帮助下成功铲除蛇的侵害时,按照常理,故事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作者却安排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局。在结尾处,“孩子抬头看着母亲,瞥见了她眼里的泪水,并用胳膊搂住可她的脖子说:‘我永远也不去赶牲口,打死也不去!’”(Lawson, 1994, p.1)这句话看似简单,寓意却十分深刻。表面上写出了孩子的懂事和对受惊吓的母亲的抚慰,而事实上这句话却道出了丛林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二.细节运用上的独特性

在展现故事时,劳森特别注重选取那些最能呈现主人公性格和深化主题的小细节,加以深化,以赢得强烈的文学效果。在《牧羊人之妻》中妻子的出场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细节。当今几个玩耍的孩子中的一个叫道:“蛇,‘妈,这儿有条蛇!’”的时候:

这个瘦削的、皮肤黝黑的丛林女子,猛地冲出厨房,一把从地上抓起婴孩,夹在腋下,伸手去拿木棒。‘蛇呢?’(Lawson, 1994, p.1)

当这位母亲听说有蛇后,她的一系列反应如“冲出厨房”“抓起婴孩”“夹在腋下”“伸手去拿”,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位丛林女子的动作敏捷,反应迅速,临危不乱的特点,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即丛林人坚强、勇敢的品质。

三.语言刻画上的准确简洁性

劳森的小说语言上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他追求的是语言上的流畅和准确。他惜字如金、在描写《牧羊人之妻》中的居住环境时,他没有选择像当时其它作家那样选用冗长的大段描写,而是简洁明了地只用了三个词。“Bush all around(周围全是丛林)”(Lawson, 1994, p.1) 但效果却与众不同。它蕴含了几重含义:首先,这句话写出了丛林的蔓延无边;再次,暗示了这种与世隔绝的居住环境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隐含的危机;最后,这句话暗含了丛林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和寂寞。所有这些含义都为之后主人公与蛇斗志斗勇做好了铺垫。

四.结论

劳森小说情节设计上的巧妙性,细节运用上的独特性和语言刻画上的准确简洁性非常完美地体现在了小说《牧羊人之妻》中。正如当代澳大利亚女作家卡尔·伯得在《澳大利亚短篇小说选》一书中写的那样“如果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澳大利亚国家文学瑰宝的话,亨利·劳森的《牧羊人之妻》完全担当得起这样的称号”。(Bird,1991)

参考文献:

[1]Law,H.(1994).The Drover’s Wife and Other Classic Srories N.S.WAngus & Robertston Pymble.

[2]Phillips,A.A.(1970).Henry Lawson.Devany Company.

[3]Bird,C.(1991).Australian Short Stories.U.S.: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代明杰,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杨永春,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浅析《永远的谢秋娘》人物形象 下一篇:《永远的尹雪艳》主人公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