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阳祛湿养盛夏

时间:2022-10-28 08:39:48

时间来到流火的七月,节令迎来小暑(今年在7月7日)、大暑(今年在7月22日),一年之中最热的盛夏如期而至。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大暑亦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描述的是盛夏酷热时节,天地万物因时而动的场景。之于夏季养生,《黄帝内经》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之说,张景岳在《类经》中也有“……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的描述。

养生专家告诉我们,盛夏养生当以护阳祛湿为纲,并遵循健脾除湿、清热消暑、补养肺肾。冬病夏治四大原则……

夏季养生,一个方针四个原则

养阳祛湿总方针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季气候炎热,出汗量大,最易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夏季暑湿最重,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导致气虚。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主治医师许必芳副教授说,夏季养生的总体方针是养阳祛湿。夏季养阳也是古代医学在养生需顺应四时、阴阳五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总原则,如《素问@集注》有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素问注证发微》有说,“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等等。

既然夏季是阳气最旺的季节,为什么反而还要养阳呢?许必芳副教授解释说,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腠理开泄,通过排汗以使人的体温达到平衡,但是汗为心之津液,汗液外泄,气随汗也泄掉,夏季以五脏来说是对应于心,中医上有汗血同源的说法,所以心气最易耗伤,这就是中医学上所谓“壮火食气”。气为阳,气伤了阳也就伤, 所以夏季人体的阳气多有不足,应养阳气。

夏季养阳四个关键词

许必芳副教授说,夏季养阳应把握好四个关键词,即采阳、顺阳、护阳、蓄阳。

采阳:即采集外界阳气补益人身之阳。充分把握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机,多到户外活动,与自然界多接触,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增强生命力。夏季虽然炎热,但不能过分厌恶太阳,要适当地接受太阳的照射。夏季阳光充足,树木茂盛,能对大气起净化作用,故夏季多到户外,尤其是日照充分的山地林区,去呼吸新鲜空气,对健康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顺阳:即顺应阳气上升生发的特性,从心身两方面疏放阳气。精神上要更乐观开朗,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情,多与人交流,使精神舒畅,情绪得以宣泄,尽量避免发怒;形体上要舒展筋骨,开放穴道,使毛孔疏松,穿着应宽松自然,避免束胸绑腰太紧,让身体的阳气能够向外发散。

护阳:即保护阳气,防止其损伤耗散太过。中医有夏月宜补气的说法。一方面,夏天出汗较多,阳气每易发泄耗伤,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所致,其过程会消耗阳气,人们既要顺势而动,又要处处维护阳气,勿使其过用、过劳,以防不必要的耗散。夏季炎热,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避热趋凉,但此时人体阳气隆盛向外,体内阳气,特别是中焦脾胃阳气相对较虚,即所谓的“伏阴在内”,故人们的起居饮食要注意保护内脏阳气。

蓄阳:夏季养阳还与秋冬季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它是秋冬养阴的基础。夏季养生,应顺从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旺盛的特点。只有春夏养阳,使阳气充足,才能固守体内。张景岳在《类经》一书中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

夏季祛湿要分清寒热

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损伤脾阳。由于脾脏有喜燥而恶湿的特点,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甚至腹泻、水肿。除了自然界的湿气,在长夏时节,人体也容易因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外湿、内湿相互影响,加重对脾阳的损伤。

既然长夏时节湿困,那么相应的对策就是祛湿,把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或者减少体内水湿产生。许必芳副教授介绍说,湿邪有寒热之分,祛湿之前也应分清是寒湿还是湿热。寒湿的人舌苔白、腻、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样的室温下,比别人易感到冷,喝热水感到更舒服。对于寒湿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气、温阳利湿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都是临床常用中成药。可以常吃利水除湿或芳香化湿的食物或药物,如鲤鱼、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吃少许辛辣、温热的食物也可以起到散寒祛湿的作用。

湿久困于体内,就会郁久化热,变成了湿热。湿热者舌苔黄、厚、腻,口干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对于湿热者,治疗的重点则为清热利湿,如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等。苦瓜有消暑解毒的功效;西瓜可以消暑利湿;番茄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止渴的功能;黄瓜可以清热、利水、消暑;绿豆能够清热解毒;荷叶清暑利湿。

夏季养生的四个原则

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湿邪过甚首伤脾。脾是中医所讲的“五脏”之一,五行属土,与长夏季节相应。“运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脾的特点是喜燥恶湿,如果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闷热天气,人容易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状,就是“湿困脾”导致的。反过来,如果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这是“脾生湿”。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不同部位,引起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胸闷心痛、头晕目眩等情况。由于其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故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放松心情调养心志,以及食用清淡食物等方法来达到清热消暑的目的。

三是补养肺肾。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处于‘盛’的地位)、木休(肝处于相对的‘休养’状态)、水囚(肾易‘亏’)、金死(肺易‘虚’)”。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虚”;本是“肾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时,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简言之,中医认为,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

四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冬至重病”。

瑜伽静心 消除暑气有诀窍

瑜伽一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作为一种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它要的从来不是人体需要做出多么高难度的体式,而是通过正确的方式感受到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达到身与心的交流。

通过瑜伽练习,身体获得的好处也不胜枚举,哪怕是在炎炎夏日中想要心静自然凉,从而达到更好的消除暑气的目的,它也能很好的帮助人体静下心来。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静心这一概念和人体的情绪息息相关,当身体出现一些疼痛、疾病和阻碍,你的内心也就不可能真正安静得下来。另外瑜伽对呼吸的要求很高,要达到当下呼吸与身体间的连接,一定是呼吸引领着身体去做下一步的体式。所以当呼吸是平和、绵长、稳定的时候,心也就自然变得安静。

练习瑜伽是一种深度的放松,这时的心是极度安宁的,整个身心会觉得十分平稳,甚至平躺于土地之上,你也会感觉到皮肤和大地的接触,能感觉到身体发出的不同信号。练习瑜伽不是运动,而是一种静心的过程。

上一篇:小暑:养阳不可少 下一篇:四季调脾,顾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