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与雕塑家的审美取向

时间:2022-10-28 08:32:58

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与雕塑家的审美取向

摘 要:雕塑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门类,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向前迈进、延伸的。数千年来,它给人类留下了数之不尽的艺术财富。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存在,已日益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所认识、所了解、所接受,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给城市雕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着重于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和雕塑家的审美取向在城市雕塑艺术中的重要影响,来讨论城市雕塑。

关键词:城市雕塑;审美价值;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37-02

“城市雕塑”是一个新兴的、特定的艺术称谓,它是有别于传统概念上定义的 “架上雕塑”而言的。“架上雕塑”即一般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中的、小型的作品。城市雕塑显要的存在特征即是与城市空间环境相连接的、与城市地域文化、城市民俗文化、建筑风格等特征相统一的雕塑艺术样式。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特的艺术门类,是中国经济的腾飞的外延化、艺术化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样,经济社会的腾飞,也促进了城市雕塑的蓬勃繁荣。

一、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

(一)视觉冲击力

任何门类的艺术形式,总是以一种独特的、有别于其他的艺术样式存在着。而各种艺术门类的存在,首先都是通过视觉来给观者以直觉的感受。雕塑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即通过雕塑语言的特殊性或个性来表现的。雕塑作品是以空间造型占据一定的时空,讲究三维立体感、讲究存在的永久性和形象的表现性或再现性等特征。它所具有的实实在在体量感、全方位的观察角度,决定了雕塑艺术自身有别于其它艺术样式,从而构成了雕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而这种语言往往带给观者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冲击。

从雕塑材料上来说,雕塑作品就是材料的精神升华表现。每一个特定的时代,雕塑都有特定的材料适用范畴。在当代雕塑中,材料的运用和形式的探索是并驾齐驱的。对于新材料的探索和大胆应用,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材料科技的突破,新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形式的雕塑作品中,尤其到了当下,雕塑家将能想到的、见到的材料都灵活的应用于作品中。更新了雕塑家对于雕塑原材料的认识观念,新材料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它的物理性质,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更新的、发展的观念,正如当下所流行的观念艺术。材料对于雕塑作品的意义已经被颠覆。后现代主义雕塑中大胆的利用现成的材料,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无所不能。活动雕塑、软雕塑、肢体语言的出现又一次丰富了雕塑材料的表现形式。从现代雕塑的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现代雕塑材料已经走出了传统雕塑材料那样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定位,已经不再是靠自身的特殊属性来屈从的服务于作品,不再是默默无闻的牺牲自身的属性来换取雕塑形式表现的魅力,而是更关注材料的自身作为单独存在意义。所以说,现当代的雕塑作品,因为材料上的突破,变得更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能引起观赏者的思考,思考不同材料给观者的美感感悟,不同材料给观者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艺术家在思考怎样去做出一件具有视觉效果的作品时,对材料的思考几乎成了表现视觉冲击力的第一要义。

(二)精神震撼力

雕塑作品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着,运用其特殊的语言表现视觉冲击力,但一切形式的艺术作品最终目的都是一种精神追求,都是一种情感号召,都是为了能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与价值观,让人们在对其作品的欣赏同时,引起观者的心理反应或精神思索,最终促使观者大众能对现实世界中的精神世界进行再思考。因此,雕塑艺术的冲击力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直观表现,最重要的是反映精神世界、文化世界,社会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雕塑作品的精神震撼力就是雕塑存在的本质追求。

艺术家在任何作品的艺术创作时,都是一种内心主观世界的表达,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艺术家的思想是创作的灵魂,是一切作品的根源。他接受的所有外部世界反应出的信息,并且有选择的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脑海里、记忆里,并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标准和个人艺术感观进行挑选、判断并且加工处理。在提炼、概括、思考的过程中,才形成了艺术家所认同的价值观。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是情感要素的表达。雕塑要具备感染力,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情感作为第一要素。正如,感动不了艺术家自己的作品,又怎样去打动别人。如果一位雕塑艺术家不懂得如何借助于作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那作品注定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就是一堆废品,也是对于材料的不尊重。艺术家们通过雕塑技艺和手法把情感蕴含在创作作品中,这样公众在欣赏雕塑作品的时候就能很自然地被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所感染。当一件感情真挚的雕塑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公众是很容易被雕塑家们带进艺术的情感世界的。贝尔尼尼的雕塑情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情感都是典型的范例。人类用语言传递情感,而艺术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情感传递反而更能启发思考。所以说,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情感表达是艺术作品本身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这种呈现在雕塑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因子不仅是过去的历史,还是将来的发展,都注定会一直是雕塑艺术的灵魂。只有具有精神号召力的作品,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三)环境影响力

雕塑发展到现代,不仅通过造型形式来表现传统观念上的审美,而且雕塑本身也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还考虑到怎样去建立雕塑与人文世界的基本关系。我们不应该仅仅将雕塑看成是某个城市的装饰品,雕塑承载着更多的人文使命,例如,提高城市整体环境的质量,提高城市的文化素养,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等等。

城市雕塑的使命从本质上来说是现实生活与人文环境的再平衡。许多城市雕塑作品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同时,也已成为其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与象征。这些作品在不同的空间场所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需要,能恰到好处地调节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城市公共雕塑处于大的空间环境中,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环境。

二、雕塑家的审美取向

(一)以材料艺术语言所表现的形体是雕塑艺术最重要的手段。但雕塑由于受制于制作工艺及材料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就是因为这种局限性,要求艺术家要对万千世界作出更为简约的概括与提炼,要充分利用有限工艺和材料表现无限的主题,要将万千世界归统一归纳于单纯的艺术创作中,在有限中寻求无限,力争达到单纯与丰富的辩证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同意。此外,雕塑由于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具体的形体,雕塑的物质材料,除了它同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时,其本身也可以具有审美价值外,还往往决定着所要采取的制作方法和作品的艺术效果。所以雕塑作品的优劣,更多考验的是雕塑家的审美动机,更多考验的是艺术家用怎样的理念去诠释。

(二)艺术家除了自我观念的表达,还应更注重雕塑作品的适应性,作品要统一于环境。要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做综合的考虑,要了解和研究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风俗、,了解发展理念以及理想追求,这样雕塑家才能有效地、出色地通过雕塑为环境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创作既有艺术品质、又被大众喜爱的城市景观。在城市雕塑的创建中,切不可脱离环境、区域文化的创作,杜绝欠缺调查、与环境不协调以及视觉效果欠佳的作品落入。所以,城市雕塑的前期调查与研究,是确保高品质城雕效果的基础。成熟、优秀的雕塑作品会为环境增添光彩、相得益彰,能典型代表城市形象,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大众对审美的素养,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状态。

三、对城市雕塑艺术品质的思考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出现了一些较为优异的作品,但也不可忽视一些层次较低的作品,俗称之为“视觉垃圾”,就如何营造合情、合理、典型、特色、优异的城市雕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意识形态。无论是大型景观广场雕塑,还是小型应景雕塑,都应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一切城市雕塑都应该以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为切入点,杜绝没有参照文化背景的生搬硬套。要在综合文化背景前提下,充分发挥雕塑的艺术形式,使之与环境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二)注重雕塑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和艺术品质的研究

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件品质较高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对文化的深切感悟。精神追求、宗教、现实生活、民风民俗、城市风貌等各方面都应准确了解。作品一定要形神兼备、富于感染力和号召力。雕塑中呈现的不仅是艺术作品,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真、善、美、应该始终成为艺术品格的主线。雕塑作品是一种生命形式,是艺术家情感意志的转移,是艺术家情感意志的物象化。同时,它也是艺术家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生活题材,都应该与环境互相衬托、呼应,达到景观和雕塑的和谐。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做到了,那么,所营造的雕塑作品是高品位的、且具有人文精神和强烈的文化色彩。城市环境与雕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学科之间联系紧密,值得我们深入深入挖掘,仔细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朝闻.雕塑美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焦兴涛.新具象雕塑[M]. 重庆:重庆出版社.

[3]王朝闻.审美基础(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季峰.中国城市雕塑:语义,语境及当代内涵.东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从《我是歌手》谈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功能 下一篇:浅析高职教师的企业实践